五年级上册
水里的居民
第一单元 第四主题
童诗创作课 沈华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儿童诗的欣赏和解读,感受儿童诗的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世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3.呵护学生的大胆想象,自由创作出童诗。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童诗的特点。
2.能够进行模仿创作。
三、教学难点
进行模仿创作。
四、教学准备
1.教学PPT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水里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遍布着涓涓流淌的小溪,奔腾不息的江河,碧波
荡漾的湖泊,还有烟波浩渺的海洋。在这些江河湖海中,生活着小鱼、小虾、
蝌蚪、乌龟、海星、珊瑚、水草、海藻等无数生物。同学们,你们喜欢那奇
妙的水世界吗?你对水里的哪种生物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
水中生物)
2.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这些生活在水里的居民,去听一听它们的
声音,跟它们做朋友(出示PPT1,学生齐读《水里的居民》)。
二、欣赏
师:(出示PPT2王立春的《鱼啊》)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的鱼是怎样
的?你想对它说什么?(学生读诗,交流发言。)
师:同学们,鱼儿会想着穿鞋脱鞋吗?会取笑别人吗?会刷牙吗?……也许不会,
也许会,我们不是鱼儿,我们也不知道,而诗人却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鱼
儿当成人来写,所以她笔下的鱼儿才会这么生动,这么天真可爱,让人怜惜。
(相机板书:联想 拟人 天真、可爱)
师:鱼儿不会说话,不会唱歌,也许会在高兴时吐个泡泡,绕着水草躲一下猫猫,
高高地跳跃溅起些漂亮的水花。人类啊,能不能不去打搅它们,这些生活简
单、天真可爱的鱼儿,让它们继续这自由自在的生活?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
首诗,跟这些天真可爱的鱼儿握一下手。(齐读这首诗)
师:告别这些生活简单的鱼儿,让我们走进另一首写鱼儿的诗,看看这位水中居
民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出示PPT3)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弹涂鱼怎么会爬树呢?……)(出示PPT4弹
涂鱼图片及文字资料,师介绍。)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弹涂鱼爬到陆地上来干什
么?(出示PPT5,师读后指名回答)
师:你想对诗中的弹涂鱼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名发言,相机点拨)
师:不屈不挠的弹涂鱼爬到了陆地上,努力地用胸鳍前进,实现了呼吸泥土味道
的空气、倾听草木味道的歌曲、观察即将到来的潮汐这些愿望,最终它们还
是回到了水里,因为它们知道,它们不能失去水,只有生活在水中,它们才
是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的鱼。你想跟这样执着而又明智的弹涂鱼交朋友吗?
(板书:执着、明智)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同样展开了联想,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弹涂鱼的执着和
明智。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位具有不同特点的水中居民鱼儿,下面我们来跟另一位住
在水中的居民见个面吧。(出示PPT6蚌的图片)这是什么?(蚌)你听
过“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吗?那你知道蚌吗,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
回答后教师点击PPT6,出示图片和资料介绍:蚌是一种有贝壳的软体动
物,生活在淡水中,壳呈长圆形,表面黑褐色,壳内有珍珠层,有的可以产
出珍珠。)
师:在美国诗人谢尔的笔下,蚌会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好吗?(学
生猜测后出示PPT7整首诗)
师:请同桌互相读一读、听一听,然后交流:诗中的蚌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全班交流:淡定、坦然……)
师:这面对什么都无所谓的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坦然、淡定的生活态度。
(板书:淡定、坦然)
师:男女生分角色读这首诗,再次体会蚌的淡定和坦然。(出示PPT8,分角色
读)
三、创作
师:在诗人的眼中,这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展开
了丰富的联想,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人读了感觉它们好像就在我们
的生活中,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如果让你来写一写水里的居民,你想
写谁?为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相应点拨。)
师:(出示PPT9-17:蝌蚪、金鱼、螃蟹、乌龟、海豚、鱼群、水母、珊
瑚、水草)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想对它说什么?(学生回
答)
师: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样动物或植物,展开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
水中居民的特点,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你也可以把自己当成这位水中居民,
说说你每天在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当然,你还可以写写其他你所了解的水
中居民,用上拟人或者比喻等手法(板书:比喻),让这些可爱的生物跃然
纸上,成为我们的朋友。
学生在乐声中创作。
四、总结
1.指名读两三位学生创作的儿童诗,相机点评。
2.课后,让我们继续拿起笔,展开丰富的联想,采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写你喜爱的水中居民,还可以配上可爱的插图,让这些水中居民组成一个大家庭,让奇妙的水世界变得更生动、更美好。
板书设计:
天真、可爱 联想
水里的居民 执着、明智 拟人 比喻
淡定、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