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童谣、儿歌是语言文字的高度浓缩,它节奏鲜明、轻松活泼,读来朗朗上口,却又蕴含深刻的道理,令人回味无穷,十分受到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喜爱。如何利用儿歌,童谣促进小学一二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编课文,帮助理解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年龄小,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容易疲劳。利用学生儿歌、童谣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对较长的课文进行改编,把它们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打着节拍,尽情的朗读、背诵。使得较长的课文变得简洁明了,深刻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极大的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热情。每当到了朗读儿歌环节,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其中。 如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 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让学生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特点,然后,出示了由课文改编的儿歌,让学生打着节拍、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山上有棵小松树, 风伯伯开口来说话: 洋洋得意夸大口: 山下松树比你高, 喂,喂,喂, 你能看得远, 我长得高; 是大山爷爷把你托! 喂,喂,喂, 小松树,很惭愧, 我看得远; 低头认错了。 山下松树没回答。 再如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一课,也是一则寓言童话,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小鱼却不害怕。让我们看到了北风的狂妄自大以及小鱼面对强者毫不畏惧。在教学中,同样将课文改编成了一首儿歌, 北风呼呼吹, 勇敢小鱼不示弱, 青草变颜色, 气得北风把雪落。 大树叶儿落, 小鱼水底捉迷藏, 鸟儿躲进窝。 骄傲北风还在 北风得意夸口说: ——傻傻乐! 哈哈!大家都怕我! 让学生带着动作表演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课文蕴含的道理。 二、日有所诵,培养习惯 我们班一二年级时,家长都给孩子买了《日有所诵》这本书。这本书上的儿歌、童谣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每天到校时,都会认真诵读。这样,既让学生从儿歌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又让学生养成了爱读书、坚持读书的好习惯。 记得《日有所诵》中有一首儿歌叫《半半歌》:“有个孩子叫半半,起床已经七点半,鞋子穿一半,脸儿洗一半,早饭吃一半,课本带一半,上学路上半半跑,光着一只小脚板。”学生在读的时候都偷偷地笑了。我就趁机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做儿歌中的这个小孩子?”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想,并纷纷说出了原因。于是,我就借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习惯教育。这样借助学生喜欢的儿歌对学生进行教育,不空洞枯燥,学生更易于接受。 还记得有一首儿歌叫《过山车》: “上天了,入地了,腾云了,驾雾。过山车,下山了,我变成,流星了。”学生在诵读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儿歌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个个面带微笑,还自发的做起了自编的动作,声情并茂地读着、背着,可见儿歌、童谣的魅力之大。 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者哈夫洛克认为:节奏可能是所有生理乐趣的根基,而儿歌、童谣的重要特征就是节奏。所以,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喜欢儿歌、童谣的特点,适时地利用好儿歌、童谣,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