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创作指导
诸暨市暨阳小学 蔡雷云
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像,明快的节律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特别是儿童诗自身拥有的独特之美,因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周基亭曾这样说过,聪明的孩子爱读诗,写诗的孩子更聪明。如何让孩子们在爱读诗的同时,敢于拿起笔用诗这种方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我们作了一些探索,采撷几枝,与大家探讨。
在赏读活动中体悟诗韵
袁枚曾云,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一首上佳的儿童诗,拥有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式想像,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这些便是儿童诗独特的诗韵所在。
真正让儿童学会写诗,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会用分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用“诗”这种表达方式传递诗韵。诗韵的承载,不能简单地化解为技术语言的给予,儿童对诗韵的获得,更具感性。而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的神韵的最佳方法。教师应在形象生动的童诗品读活动中有意识地、有序列地渗透一些童诗的创作技巧,使童诗赏读活动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打动孩子的耳朵、启迪孩子的大脑。
赏读活动从内容上分,可分为经典赏读和普通诗文赏读。经典的赏读有利于激起孩子对儿童诗的兴趣,体会诗韵。著名儿童诗人圣野、金波、任溶溶、鲁兵等诗人都曾写下丰富的儿童诗,是阅读的大宝库。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童诗的机会很多,无论是从报刊杂志、校刊、书籍、网站,到处可以发现童诗的踪影。如果说,经典带给孩子的是享受,那么普遍诗文,尤其是身边的同学、老师写的童诗,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亲近的感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而这对于儿童能迷恋上儿童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赏读活动从解读形式上分,可以分为媒体解读和纯文本诵读。“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希腊的西蒙奈底斯也说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一首首优秀的童诗,犹如一幅幅无形的画,默默地影响着孩子。而巧用多媒体的解读,既拉近了孩子与诗的意境的距离,又有利于更多孩子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更多的感官的享受,激起孩子的赏读的欲望。而纯文本的诵读课则带给孩子更多的想像的空间,更利于个性化的解读。
赏读活动从组织形式上分,可以分为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教师应以群体阅读活动促动学生乐于投身自觉的、主动的个体阅读行为的发生。学校开设儿童诗欣赏课,成立儿童诗社,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宣传窗等阵地开设“童诗飞扬”栏目,举办儿童诗节,开设“儿童诗书市”、“儿童诗论坛”等,努力营造儿童诗教育氛围,增强儿童诗活动情趣。积极有效地督促儿童个体阅读活动的开展,使诗成为儿童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管何种形式的赏读活动,目的在于达到杜甫曾经说过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多欣赏童诗,熟读童诗,在日积月累以后,一定可以写出感动自己、感动你我的优秀作品。
在想像的空间里寻觅灵性
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用比拟、比喻、夸张、对比等众多手法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在林武宪的笔下,大大小小的鞋如同温馨的一家人;在杨唤的眼里,午夜的水果店正在举行盛大的晚会;在韦娅的心中,妈妈的眼睛是孩子的安乐窝;在罗英看来,小鸟是“树的孩子”,是“树的风景”。这精巧的比喻,奇异的比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像。不错,诗是用想像和智慧编织出来的,而丰富的儿童式的想像更是童诗最本真的特点。
指导儿童写诗,并不需要过多地指导孩子如何展开想像,而只需打开孩子想像的闸门,认可孩子天真的想像就可以了,因为儿童的想像力是人一生中最为活跃超拔的时期,他们有时就生活在想像之中。
你听:夜空是花园,星星们每晚都在那里散步、乘凉;黑夜里,教室静悄悄,只有黑板和课桌,轻轻地地打着鼾;天空有两件大衣,白天上班时,他穿整洁的白大衣,晚上参加宴会,他穿镶满珠宝的、华贵的黑礼服。……
有一个叫卢金晶的小朋友这样写:《下雨啦》:天空里有个水世界,/里面住满小水珠。/有一天,/那里开了一扇门,/调皮的水珠赶紧往外溜。/没想到,/才透了一口气,/就一头摔下来。/于是,/地上的人们大声喊:/下雨啦!/下雨啦!多么有意思的想像啊!
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捕捉情感
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先生说过:“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儿童诗的本质应该是抒儿童之情,儿童的心理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接近天然,是纯真的,几乎不沾一点灰尘的洁净的世界。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我对儿童诗的判别,仿佛格外的浅,就是要一个纯,一个顺。这个纯,便是纯正,有真切的感情,真诚的心灵作为诗魂,这个顺,既是一种朗朗上口的诗意,也是一种无雕凿的自然的气质和天真的趣味。”可见,真纯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发现诗,学会表达诗意。大千世界中的一花一叶,一山一水,都是诗欢欣活跃的新生命。我们要引导孩子珍重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独特的心理体验,用笔录下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足迹。
在火热的夏季,离开喧闹的城市,来到乡村,青草上的露珠、蝴蝶翅膀扇起的风,蝉声里的阳光以及飞成一团小雾似的带着花香的蜜蜂,会带给孩子新奇的感觉,创作的灵感。一个叫陈漪祎的小朋友这样写:青蛙歌手在尽情演唱,/蟋蟀吵着要给它们伴奏。/星星正在窃窃私语,/忽然又捉起迷藏来了,/让萤火虫打着灯笼乱找?/爷爷奶奶讲什么故事呢,/笑得孩子们满席子打滚?(《夏天的夜晚》)。
看着满天的繁星,马焱德小朋友这样说:中午的阳光,/好像许多顽皮的星星,/它们从空中/纷纷跳进小河里,/在河里洗澡,/在水面滑行,/和波浪一起/漂来漂去,/哇!/好一条闪光的星星河。(《星星河》)所以说诗既是稀有的眷顾,又是热情的常客。诗的感觉常常不期然地来到我们心中。关键在于我们的孩子有没有用心逮住它。
常听人这样说,一个社会,没有诗的空间,是文化的荒原;一个人,缺乏诗的心灵,是文化的迷失者。让行色匆匆的现代人静下心来读诗已是很难的了,让忙于应对考试的少年也是一种无奈。然而,在儿童教育这一片自由的天地里,儿童诗的教育却有着广阔的空间。儿童诗在整个文学领域里,也许只是一条小溪。然而,它流淌着,这就是鲜活的生命,这就是真实的幸福。
诗是生活中的绿洲。让我们做绿的播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