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燕子埠镇燕北小学靳庆华
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但是,作为儿童诗为阅读对象的教学,还具有独特的地方。阅读文本的语言特点、阅读文本的构思特点、阅读文本的表达特点、阅读文本的诗意特点、阅读文本的儿童特点等决定的儿童诗阅读教学的弥漫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轻灵的欢乐气氛。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因此,作为课题的研究者,主要对儿童的天性、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的具体方法、儿童诗创作的理论梳理、儿童文化底蕴的提升、儿童精神的建构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天生就是诗人
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还是要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发表的认识。词语数量和文化水平的局限不可能使儿童的语言那么经典。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他们很少有成人的世俗的影响,也缺少精细地言语打磨,所以他们的话往往没有遮拦,更加清纯,更加干净。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而可贵的语言往往是童心的真诚的反映。因此,儿童的语言中蕴含着创造性的诗意。这种创造是天然,没有经过污染。因此,才“宽泛地把孩子幼稚天真的语言也称之为诗。”从而倡导孩子们“拿起笔抒写充满灵性的、丰富的想象”!从而呼唤儿童“给自己一个诗意童年”!但是,也只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而诗人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锻炼的。儿童的语言具有诗性,也仅仅只是儿童无意识的诗性思维。他们的思维还不规范,还不精炼,还不精致。还需要打磨。由此,我们断定,“童诗还需儿童写”,更需成人写。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的心理,我们都能成为为儿童写诗的诗人!
二、关注儿童诗课堂,梳理课堂案例
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阅读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把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的创作独立地分开。我们对儿童诗教学研究的过程要从整体来考虑。阅读中渗透着创作方法,创作中蕴含着阅读的体验和经验。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审美的统一事物中的不同侧面。我们要顺其自然地进行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的教学研究。
四、儿童诗的仿写要注意形似和神似
儿童诗的仿写要关注形似。形似是指形式上相似。形似是迈出儿童诗仿写的第一步。常言道:描葫芦画瓢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倾向于事物的外在形式,这得益于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形象思维更多地关注声音、色彩、形状、线条,对情感、认知、特点、规律等认识的过程需要从形式上进行迁移。儿童诗仿写就是儿童诗教学过程中,从形式迁移到本质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仿写要从指向形式向指向本质的方向逐渐发展。仿写诗歌,从篇章着眼,从语句开始,向片段过渡,儿童就会觉得很容易入手。但是,诗歌的仿写不仅仅要从语言上模仿,还要关注神似。
神似就是儿童运用儿童诗迁移语言形式指向儿童自主认识和自主表达的境界。神似是儿童诗仿写的高级阶段。一般地讲,小学生乃至成人在诗歌学习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们往往只注意形式上的相似,忽视精神的相似。所谓精神的相似,是指诗歌的语言格式、句式、修辞、意象、情感、节奏、结构的高度相似。
形似与神似是可以单独训练、单独认识的,形似与神似是一首儿童诗的内在形象系统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紧密相关的表现阶段。
要注意仿写诗歌的句式和修辞。要注意句子的提炼,以求词语运用精当、语句富有内涵和神韵。要抓住所选的意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其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切不可胡乱堆砌形象。否则会干扰诗歌的主题。
还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布局。结构是行文的组织形式,是意图与材料的轮廓。将原诗歌作为模板,有序模仿,可以说也是一种捷径,但也要注意内容的内在的联系,保证文章的而流畅性和完整性。最后,揣摩雕琢所创作诗歌的深度,不能刻板地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让文字在诗行中流淌出心灵的音乐,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
五、创作理念要走进儿童诗教学研究的视野
为什么要提“儿童诗创作”呢?
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看出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可是这种创造是天然,没有经过污染。成人写的儿童诗往往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习惯、儿童的思考习惯等,因此,儿童诗的成人作者基本上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提供言说的权力。
例如三年级学生仿写的成果:
冬天的信(仿写)
三年级靳鹏
冬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雪花当信纸,
请西北风当邮差。
急躁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到了田野里,
给麦苗盖上了一层被子;
有的信,落在小花狗的头上,
给小花狗做了一顶帽子。
正在玩耍的小猴,也收到了一封回家。
广场上,马路边,
田野里,树林里,
到处都是冬姑娘的信。
大家准备一起滑雪,一起打雪仗呢。
这首诗就存在模仿和创造的成分。首先结构有模仿,也有创造。词语的选择也一定的模仿,但是有更多的创造。整首诗的优点还是很多的。这一切都会让成人另眼想看,成人往往会从他们的表达中获得基本的认识,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儿童对儿童诗形式的模仿是创造的低级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语言和语言成果具有价值的时候,他们的表达会成为自觉。他们的语言的觉醒和思维觉醒造就了他们的天才的童年。他们的成果被成人和儿童们认可之后,他们会获得精神的快感。这种精神游戏的快乐会促使他们更加坚信儿童语言和儿童思维存在的价值。他们诗意的生活因为儿童诗的介入而变得蓬勃而阳光。
儿童写诗虽然有天性,但是也需要成人的扶持和帮助。儿童认识的局限使得儿童的幼稚、可爱的一面无法精致地完美地传达出去。儿童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唤醒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诗歌的艺术空间,让读者的感情和诗的意境融合起来。通过评价、展示等手段不断激发儿童创造的天性。
六、关注儿童文化底蕴,促进儿童精神成长
金波在谈自己的儿歌创作的经验时说:我认为,要想写好儿歌,必须具备民间童谣的工地,要熟读一二百首,要争取背诵四五十首。(这是一个保守数字)还要对民间童谣做一点研究工作。我们创作儿歌是为了今天的孩子,所以一定要照顾他们的欣赏趣味。我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只是从外在的押韵、节奏上注意模仿,例如三言、无言、七言等形式,认为只要在节奏上、押韵上注意了,就是儿歌了。这其实是只学到了皮毛,还没学到它的精髓。民间童谣的最大特点是“风行水面,花临风前”。率真浑成,意到口随,纯乎天然,自然和节。
当然,儿童诗教学研究并不是让每个儿童都能成为儿童诗人。儿童诗人的说法只是在儿童教学研究中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性评价形式。我们不能用评价性话语和现实生活的儿童诗人相提并论。我们要防止儿童诗教学中评价过当,评价失策的现象发生,还要在评价上怀着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宽容地激励和唤醒为标准。愿更多的学者、同仁对儿童诗的认识更加深入,让我们的研究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金波.金波论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