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转载)
(一)模糊性原则
诗歌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象征性。“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从侧面映文字的容量。从而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词句通过变异、粘连等手法组合成一个境界,而境界意蕴却不可能用文字描绘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正是诗歌语言教学的特征,对诗歌的字词及字词构筑的境界进行一定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应以分析为核心,结果使学生陷入“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境地。
这时候,调节课堂气氛成了关键的一步。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师生之间又是亲密友好、团结友爱,达到“心心相印,心有灵犀”默契境界时,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促成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神会。
当然,我们也不妨存疑,让学生各有各的想象及解说,因为诗歌的模糊和神秘朦胧本身就是一种美。假以时日,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后,会豁然开朗的。
(二)求创性原则
诗歌篇幅短小,内涵丰富,相对于其它文学样式,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换言之,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的想象,如果一首诗陈腔滥调,是不可能吸引读者的。
在教学中,诗歌的命题应为一些一看到便会令人产生想象的事物,如《如果我会飞》、《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儿》,对于常见的事物,我们又要启发学生不要人云亦云,应独辟蹊径。譬如,《秋山云雾图》经常被作者所注意,景只有一个,如何让学生找出独特之处呢。我们可启示学生利用形象的意象和具体的语言,联系生活体验,找出对应物进行物化或人化,往往会得出令人拍案惊奇的诗句:雾是大自然的哈气;雾是老烟鬼抽出的烟雾;雾是大山的尼龙帐;雾是秋奶奶在帮小孙孙烧早点留下的炊烟;雾是天公公的窗帘……等等不一而足,作为指导老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借助联系、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一些新鲜生动的形象,还应把握时机,因势诱导,大胆肯定学生的奇思异想,只要想象得出,说得出理由,都成立。
除了给予学生常规性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理常规常识,训练学生想象与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差异性原则
拔尖性原则又称培优性原则或提优性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很快发现,同一教材、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呈现的水平不等。我们强调全面发展,却不应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秉赋、习好的制约,学生的学习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相对其它教学,诗歌教学尤重领悟力,我们应正视在诗歌教学中由于天赋而出现的差异性,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身心规律、资质禀赋给他们以切合实际的指导,而且允许有超出常模的个性发展,给他架桥铺路,甚至为他开小灶等。
(四)准备性原则
由于诗歌的抽象性,学生在课堂上能否顺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准备状态的制约。
因为,诗歌创作没有模式可寻,不能像作文写作那样有序可循,可以列提纲定中心,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时,于授课前搜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及诗歌相对应的有关景物,给新课打下物质基础,给诗歌创作准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堂40分钟的时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缩短因天资禀赋等先天因素造成的个性差异,尽可能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教育。
(五)开放性原则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将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场境,解放学生的心理。并要打破以往教学的僵化框架,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摘读书笔记,找资料,阅报刊,把自己的所感所想的火花及时表达,体现了学生自主求知,自主活动,自主实践,甚至自主评价,保持思维的自由度。
(六)实践性原则
诗歌抽象,且教学中又多理论术语,对于尚处年幼的儿童而言,唯其在实践中才能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所领略。实践是诗歌理论的补充、体验和证实。唯有多实践,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反过来,经验的获得又促进着高质量的实践。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韵的训练、人化和物化的训练,特别是对诗的境界的理解,更需要多实践。如何把情思、场境诗意地描绘,给他人以无穷的遐想,而诗情画意却让学生难以具体的把握,除了我前面提到的训练方法外,唯有多读多品味,多体验大量的优秀诗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一点点存留下诗情画意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