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到了什么(转载)
——转载自“童心的诗教博客的博客”
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到了什么
——一份以吉葡乐诗歌为例的讲座提纲
今天,我们不讲书本上所谓的经典,不说空洞乏味的诗歌概念,只以青年诗人吉葡乐的作品为例,谈具体的诗,如何读,怎么写。
说话
◎吉葡乐
太阳在天上照着
到处是影子
太阳用它的光芒在说话
太阳的话很多
有亮的
有不亮的
我遇见过一个小孩
她也很爱说话
但不大有人听
后来小孩变成了一株花住在了花盆里
她不停地用花说话
说了很多
后来都落了
解读:
除了人类和动物用嘴巴说话以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那些没有嘴巴的物种会说话吗?用什么说?站在一起的两棵树会不会像人一样去交流?如何交流?一堆石子会不会像一群人那样正在彼此交流?
诗人最应该是通灵的人。这个通灵,不是说你可以和死去人的灵魂对话,或者在梦中互通信息,而是说诗人应当打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通道,与自然万物都可以对话交流。
“太阳用它的光芒在说话”。形象吗?准确吗?乍一看,不怎么形象,也说不上准确,但仔细一琢磨,的确又是那么回事。阳光一缕一缕地抚摸在你或自然万物身上,好像在说:“我暖和吗?”“你今天的心情不错吧!”。阳光万丈,自然示意话很多,亮的就是温暖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增广贤文》)嘛,不亮的就是冷酷的,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增广贤文》)。
很爱说话的一个小孩,因不大有人听,索性“变成了一株花住在了花盆里/她不停地用花说话/说了很多/后来都落了”。人变花是童话,作者是童话作家,这种想象并不奇特,奇特的是小孩用花说话,含苞是羞答答地说,怒放是口若悬河地说。花落是自然规律,但花因说话过多而落则是诗意的发现。
小孩说话不大有人听,孩子的孤独感由此而来。即便借花说话,恐怕也只能说给风,说给雨,说给另一株花听,孤独感加剧。越孤独越想找倾诉的对象,花落是孤独的终极体现,由此孤独感的奇崛形象得以完美。
灯笼灯笼
◎吉葡乐
秋天是掠夺的季节
强盗们纷纷遗忘了灯笼
灯笼在路边
灯笼在树枝
灯笼在天上
灯笼灯笼
灯有小小的笼子
解读: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作者却用“掠夺”一词,在形象又准确之余,强化和渲染了强盗们的悍匪之气。
一切收获均是上帝所赐,为大地所拥有,人类不过是一群强盗,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之辈。
总有遗忘。但这种遗忘是有意遗忘,是只挑大个西瓜、不捡小粒芝麻的遗忘,是太多了便不值得珍惜的遗忘。
好在这种遗忘成就了“灯笼”,成就了诗意的大地、诗意的天空和诗意的人间,同时也成就了作者的慧眼、心智和审美,成就了这首小诗,成就了读者美妙的审美感受。
读到这里,灯笼具体指的是什么还重要吗?无论你猜到或没猜到,这无数的挂在路边、树枝、天上的灯笼,都美得令人禁不住要轻轻地呼唤“灯笼灯笼/灯有小小的笼子”。
灯,尚有笼子,以拢其光。为什么不给那些巧取豪夺的人也打一副笼子,以拢其贪得无厌之心?!
伤害
◎吉葡乐
失手把很爱的杯子给打了。
我很难过,蹲下去收拾碎片,扎破了手指。
手指很疼,一些伤害就此形成。
我不是有意的。
杯子的碎片也不是有意的。
解读:
生活中,类似马勺碰锅沿的伤害很多很多,但一些伤害,往往是互相伤害、彼此伤害,而且双方都处于无心的状态。
高中时,夏日的一次课上,我手里拿着削尖了的铅笔,正聚精会神地听讲。后桌的同学猛然往前推了我一把,我身体一前倾,笔尖正好扎在前桌一女同学的后背上。我由于无心伤害了女同学而心里过意不去,女同学由于无端被扎而情不自禁地怒骂了我一句。
这就好比诗中“我”失手打碎了杯子而杯子的碎片又扎破了“我”手指,我们都不是有意的。
诗歌是在说“理”,但这种“理”不是像哲学或议论文那样直接说出的,而是借事说理,借具体的事物和具象化的东西来委婉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或看法。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必须靠形象来说话。
像贼一样快
◎吉葡乐
小外甥女说自己写字很快,很快。
我说怎么快?
她说像贼一样快。
像贼一样快。
时光正是这样的呀。
解读:
关于时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一大堆词语,比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逝者如斯,时不我待,斗转星移,稍纵即逝,弹指之间,似水流年,寒来暑往,等等,都极言其快。
“贼”本意是偷东西的人,盗匪。贼,自然要快,不然会死得很惨。后派生为副词“很”、“非常”之意。贼亮,贼冷,贼快,贼滑,贼不是东西,等等,东北和华北一带常这么用。
诗歌很简单,但简单中蕴含意味。从日常入手,却写了大道至理。自然中有机智,平常里寓深刻。诗人兼童话作家身份的吉葡乐很多诗都体现了这一点。
真理也许就是常识。好的诗歌就是重新发现常识——拂掉常识身上的尘埃,让常识重新焕发生机。“像贼一样快。/时光正是这样的呀。”是重新被发现的常识。
炸麻花
◎吉葡乐
小时候
妈妈带我去邻居家
邻居胖婶婶叫我吃她刚炸出锅的麻花
我嘴上说不吃
我心里很想吃
我怪胖婶婶为什么不多让几次
我后悔推辞说不吃
更可怜的是
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还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解读:
作为吃货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嘴上说不吃,其实心里很想吃。假客气、违心话,结果委曲的是自己。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尤其是农村人,应当说大多有类似的经历,那时物质极端匮乏,因吃不到什么而什么都馋。
一次经历不足以形成经验,但童年的这次经历却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源头和触及点,以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人生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着言不由衷或者言不及义的话。
同《伤害》,这首诗也是在说“理”,但同样,这种“理”不是像哲学或议论文那样直接说出的,而是借事说理,借诗人小时候一次想吃麻花却推脱说不吃的后悔经历这一具体事件,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多年来都没有学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这一情感。还是那句话,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即使说“理”,也必须靠形象来说。
告别
◎吉葡乐
冬天要离开了
房顶上
房跟底下
还存有积雪
这就是告别吧
一点一点地消失
不会突然没有
解读:
读这首诗时,我心中瞬间涌起了无尽的悲伤!我们与亲人的告别,难道说不是这样的吗?自然万物与大地的告别,难道说不是这样的吗?出生即是告别的开始,然后在漫长的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消失,而我们尚未珍惜。人生若此,岂不痛哉!
同《像贼一样快》,我还是强调真理也许就是常识。好的诗歌就是重新发现常识——拂掉常识身上的尘埃,让常识重新焕发生机。“这就是告别吧/一点一点地消失/不会突然没有”,是重新被发现的常识。
由此,我们说到写诗(同样适应于其他文体),其实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由此想到了什么。诗人由冬天要离开而房顶和房跟底下还有积雪想到了告别,进一步想到告别不会突然没有而是一点一点地消失。
诗歌就是要形象而准确地表达诗人对这个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看法越独特,诗歌作品越独特;看法越深入,诗歌作品越有思想深度。这是好诗的标准之一。
绝望
◎吉葡乐
那根铁丝
被弄弯又拉直
反复弄弯又拉直
那里很脆弱
不是每次弄弯都能拉直
绝望大抵如此
解读:
“绝望”一般指对某种事物完全失去了信心,这是字典上说的,很概念,很抽象。但诗歌就不能这样了,否则,诗歌就不能称其为诗歌了。诗歌必须形象,必须借助某种具象的东西(铁丝反复弄弯拉直直到折断)言说(绝望),像《伤害》《像贼一样快》《炸麻花》《告别》。这样,才能让读者得到更直观更有意味的审美感受。
小结:
我们该如何阅读现代诗?简单地说,先找到作品中的诗眼,这个诗眼可能就是最具诗意的句子(一句或几句),而这些最具诗意的句子,很可能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明了它,你差不多就读懂了这首诗。
那诗意是什么?不一定非得是优美的东西。记住,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让你心里咯噔一下的东西,让你感觉新鲜、新奇的东西,让你温暖如春、悲凉似水、欲哭无泪、疼痛滴血的东西,都是。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写现代诗?
写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写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要关注生活细节,好的细节可能就是一首诗。要敏于在生活细节中发现诗意。惟有生活细节,才能避免诗歌的假大空抒情(凌空蹈虚)。
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到了什么。想法越独特,诗歌作品越独特;想法越深入,诗歌作品越有思想深度。这是好诗的标准之一。
直接叙述是诗歌有效的书写方式之一。叙述语言力求在形象的基础上干净、准确、到位。
诗的灵感不会从天而降,只有热爱生活和自然万物,仔细观察生活和自然万物,这样才能从生活和自然万物中汲取营养。这是获取灵感的途径之一。另一条途径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读书既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界,又可以变他人经验为我创作时所参照或借鉴。人生苦短,你没有那么多时间什么都去经历,而读书是弥补你经历不够而导致经验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