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 摘要 : 儿童诗是小学阅读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儿童诗的阅读活动中 ,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饱含感情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 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 , 通过对儿童诗修辞手法的分析 , 以及对意象的分析、理解 , 更深入地体味其特有的情致和韵味。此外 , 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儿童诗的“再创作” , 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 体验创作的乐趣。 关键词 : 儿童诗 ; 小学阅读 ; 欣赏方法 ; 再创作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 , 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的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作为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 , 儿童诗具有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 因此 , 教师在指导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 , 应结合儿童诗的特点 , 采用有别于其他文体以及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 让学生在感受其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同时 , 真正理解、欣赏和喜爱儿童诗。 一、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 儿童诗是“诗” , 必然具有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 , 要求押韵 , 讲究对仗 , 体现音乐性。诗歌存在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其声韵 , 这也是它与散文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歌曲需要演 唱一样 , 诗歌只有在朗诵中才能充分体现其诗韵、诗味。一个个音节就是流动的音符 , 声音的抑扬顿挫就是曲调和节奏 ,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 诗歌的音乐之美作用于听觉 , 传达于心灵 , 学生由此理解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和魅力 , 只有这样 , 才能使他们进一步在情感上对诗歌这种文体给予接受与认同。 当然 , 在对儿童诗的朗诵上 , 单纯由教师读而学生被动地听 , 与学生参与其中 , 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 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 当教师作出阅读示范或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之后 , 让学生放出声音地反复诵读 , 这是儿童诗教学和阅读指导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此外 , 苍白无力地读出声音与饱含激情地朗诵 , 其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读得准确、流畅并非诗歌朗诵的要义所在 , 透过声韵、节奏的外在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在情感 , 这才是朗诵的精髓 , 这就涉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问题。 二、在朗诵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 “诗者 ,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 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仅对儿童诗进行字面的解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 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 ,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 , 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感情的交融、共鸣 , 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 请看台湾诗人谢武彰的两首儿童诗。 阳光 阳光 , 在窗上爬着 ,/ 阳光 , 在花上笑着 ,/ 阳光 , 在溪上流着 ,/ 阳光 , 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梳子 妈妈用梳子 ,/ 梳着我的头发 ;/ 我也用梳子 ,/ 梳着妈妈的头发 ;/ 风是树的梳子 ,/ 梳着树的头发 ;/ 船是海的梳子 ,/ 梳着海的头发。 前者以阳光为媒介 , 流动着的自然和洋溢着的母爱交相辉映 , 相得益彰 ; 后者以梳子为线索 , 将人伦之爱与自然之爱编织起来。两首诗的思路虽然不同 , 前者由自然之爱过渡到母爱 , 后者由母爱推衍及自然之爱 , 但同样都是由具体到抽象 , 表达了爱与美的主题 , 体现了对母亲和自然万物的无限眷恋。 再来看台湾诗人林焕彰的《椰子树》。 白天想摘太阳 , 摘不到 ;/ 晚上想摘月亮 , 也摘不到。 / 不过 , 他是从不灰心的 ,/ 每天都努力向上伸长 ,/ 所以节节升高。 / 我想 , 有一天 , 他想要的 , 都会得到。 椰子树的生长本是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但在诗歌中 , 椰子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 于是 , 原本客观的生物本能变成了主观的理想追求 , 而那“从不灰心”的坚毅执著以及目标的高远难及构成了诗歌最撼动人心的情感符号 , 令人为之动容。 又如台湾儿童诗人林武宪的《鞋》。 我回家 , 把鞋脱下 / 姐姐回家 , 把鞋脱下 / 哥哥、爸爸回家 / 也都把鞋脱下 / 大大小小的鞋 / 是一家人 / 依偎在一起 / 说着一天的见闻 // 大大小小的鞋 /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 回到安静的港湾 / 享受家的温暖 由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过渡到被我们忽略了的、视而未见的全新角度 , 在鞋子一家人相依相偎的浓浓深情中 , 读者回忆着家的亲情 , 品味着家温暖。 儿童诗中的情感本身是抽象的 , 而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很难一步到位 , 必须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 , 在儿童诗的阅读指导上 ,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 , 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比如 , 可以用角色转换的方式 , 让学生成为《梳子》诗中的“我”、树、海 , 成为《椰子树》一诗中那棵从不灰心的椰子树 , 或许学生就能够从中更真切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同时 , 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某些最具情感张力的词语――也就是所谓的“诗眼”――要仔细加以咀嚼品味。如林良的《蘑菇》 : “蘑菇是 / 寂寞的小亭子 ,/ 只有雨天 / 青蛙才来躲雨。 / 晴天青蛙走了 ,/ 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 , 把握住这一点 , 学生也就能体会到诗歌在浅白的语言背后 , 是对友情和关爱的深切渴求与呼唤。 三、深入体味诗歌特有的情致和韵味 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儿童诗中十分普遍。通过对儿童诗修辞手法的分析 , 一方面让学生透过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 , 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 ,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 ; 另一方面 ,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功能、效果的分析 , 也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歌所创设的情境 , 从而更真切细致地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 更深入地体味其特有的情致和韵味。 例如林焕彰的《日出》。 早晨 ,/ 太阳是一个娃娃 ,/ 一睡醒就不停地 / 踢着蓝被子 ,/ 很久很久 ,/ 才慢慢慢慢地 / 露出一个 / 圆圆胖胖的 / 脸儿。 描写日出的作品很多 , 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徐志摩的《泰山日出》等等。而在这首儿童诗中 , 作者却以儿童的视角 , 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地展示出日出的整个过程。作者首先运用拟人手法 , 将太阳比拟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 , 用娃娃起床的充满趣味性的生活场景比喻日出的过程 , 以蓝被子代指清晨湛蓝明丽的天空。这种艺术化的处理 , 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 让儿童借助自己所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画面去感知抽象的、甚至略带神秘感的自然现象 , 既直观形象 , 又亲切可感。 另如钟代华的《春天的郊野》。 绿色浸染着郊野 ,/ 暖融融的阳光 ,/ 浇洒在路畔。 // 燕子拍打着柳丝 ,/ 掠过村庄 ,/ 衔起绿色的音符一串。 // 菜花丛中 ,/ 蜂儿翩翩起舞 ,/ 抖落几片花瓣。 / 我伸出舌头一舔 ,/ 呵 , 春天 ,/ 好甜。 这首诗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 因此 , 当我们进行诗歌阅读鉴赏时 , 必须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 , 用眼睛去观察绿色浸染的郊野、燕子扑打着柳丝、菜花丛中蜜蜂的舞蹈 , 及其抖落的点点花瓣 ; 用身体去触摸暖融融的阳光 ; 用耳朵去捕捉燕子衔起的串串音符、蜜蜂的嗡嗡嬉闹 ; 用嘴巴去品味洋溢于空气中的甜蜜蜜的春天。 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 , 再现意境 意象是诗歌构成的符号 , 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 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的交融。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 , 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思 , 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因此 , 通过分析和理解意象 , 再现诗歌意境 , 领会物象的特定内涵和诗歌的感情线索 , 这也是儿童诗阅读鉴赏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处以管用和的《帆》为例。 拄着长长的拐杖 ,/ 穿着洁白的衣裳 ,/ 一个老人踩着波浪 ,/ 慢悠悠地走向远方。 这是一首咏物诗 , 所咏之物为“帆” , 而诗中却引入了一个老人的意象 , 用“拄着长长的拐杖”、“慢悠悠”来摹写老人的龙钟老态 , 用“穿着洁白的衣裳”来衬托老人的飘逸高雅 , 而“踩着波浪”、“走向远方”的动态描写又将读者的视野由近及远 , 引向无比广阔的境界 , 同时又留下了无限的“空白” , 逗人遐想。理解了“老人”与“帆”之间的内在关联 , 那白帆远去的自然物象也就变得亲切、形象而又充满了诗意。 再来看张继楼的《小雪花》。 小雪花 ,/ 爱跳舞 ,/ 千朵万朵盖满路 ,/ 飘到脸上痒酥酥 ,/ 飘到手心变成颗颗小珍珠。 “珍珠”是诗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在对这首诗歌进行阅读鉴赏的时候 ,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尝试着将“珍珠”变换成其他事物 , 比如“水珠” , 通过“珍珠”――“水珠”二者的分析比较 , 让学生明白 , 将融化成水滴的小雪花比作珍珠 , 一方面刻画了水滴像珍珠一样的外部形态 ,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孩子对变成水滴的小雪花的珍惜爱怜之情。 五、引导学生参与儿童诗的“再创作” 在阅读活动中 , 学生所接触的儿童诗是经过作家创作、业已定型了的文本 ,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儿童诗的阅读鉴赏过程中 ,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再创作”环节 , 真正体现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所说的“再创作”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 其一 , 学生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再造想象 , 重新建构作品中的形象 , 获得属于自己的独有的审美体验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 ,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 引导学生对原有文本进行改造或补充 , 从而参与作者最初的文本创作 , 或创造出新的文本形式。 关于以上第一种形式 , 如前文所举管用和的《帆》中 , 那个“走向远方”的老人 , 因何而去 , 去向何方的想象。再如徐鲁《小小的月牙》 : “小小的月牙 ,/ 像一只青色的小虾 ,/ 在星星的草丛里 ,/ 它一边挣扎 ,/ 一边找寻着自己 / 深水里的家……”由“挣扎”一词生发的想象和联想。 至于第二种形式 , 如刘饶民的《海水》一诗 : “海水海水我问你 :/ 你为什么这样咸 ?/ 海水笑着来回答 :/ 因为渔人流了汗。 // 海水海水我问你 :/ 你为什么这样蓝 ?/ 海水笑着来回答 :/ 我的怀里抱着天。”教师可以将诗歌的最后一句隐去 , 以填空造句的形式让学生来补充。学生模仿诗歌第一节的句式 , 揣摩作者的思路 , 充分发挥想象力 , 并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然后教师公开原作的内容 : “我的怀里抱着天” , 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之对照比较 , 看看哪种表述效果更好。再如 , 由谢武彰的《梳子》生发开去 , 让学生模仿前面几个排比句的句式 , 展开想象 , 可能学生会创造出“鸟是云的梳子 , 梳着云的头发” , “蜜蜂是花的梳子 , 梳着花的头发” , “田间嬉闹的孩子是田野的梳子 , 梳着田野的头发”诸如此类 , 或者更富创造力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 , 学生不仅得到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 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 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技巧 , 甚至还会因此而喜欢上诗歌 , 感觉诗歌创作其实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 继而尝试着自己创作诗歌。由此 , 儿童诗的鉴赏已突破了其自身的特定疆域 , 成为写作训练以及思维能力训练的一种有益补充 , 文学鉴赏活动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 , 更具魅力 , 更能为学生所认同。 【参考文献】 [1] 诗大序 . 十三经注疏 ? 毛诗正义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269. [2] 陈铭 . 意与境 [M].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 责任编辑 : 梁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