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子美铃童诗之成长主题 陈 璐 一、前言 金子美玲(1903-1930),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生于日本山口县大津郡仙崎村,她在诗中通过儿童最本真、自然的心来体验和感觉这个世界。她曾经被日本艺术派诗人西条八十誉为“年轻的童谣诗人中的一颗巨星”,而这颗“巨星”,随着她的遗憾离世被世人整整遗忘了五十年。直到60年代,《日本童谣集》中收纳的一首金子美铃的诗作触动了日本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他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于是开始寻找这位诗人。十六年过去了,矢崎节夫终于找到金子美玲的弟弟,获得三本手抄遗稿,共计诗作512首,其中发表过的仅90首。1984年,金子美玲生前留下的三本手抄童谣诗集《金子美铃童谣全集》出版,即刻受到瞩目,并广为流传,从此作为“心灵的粮食”,被许多人静静赏读。迄今为止,金子美玲的多首代表作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法、韩等七国文字。2005年,金子美玲的美丽诗篇被译成中文,在网上传开了,无数来自民间的网友,无私的翻译传播着金子美玲的诗作,她的作品,就如吹向读者的一阵清新质朴的风。限于篇幅,本文拟对金子美铃的作品中的儿童成长主题作一综合性的分析,对其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及诗风的成因进行评述和揭示。 二、主体 虽然金子美铃的作品在日本正式集结出版后影响较为广泛,但在中国,前人对其研究极少,目前,对于其作品的成长主题的研究可谓前无来者。所以笔者通过对金子美铃的作品集的研读,及对儿童诗的天然性和社会性、儿童成长的社会化、诗的精神化理论、日本审美意识这几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展开研究。 (一)儿童诗的天然性和社会性 著作方面:金波先生的《金波论儿童诗》中提出从事儿童诗歌创作的诗人要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儿童的感情之中,注重儿童诗纯正的“儿童味道”。其次,他认为儿童诗的美总是首先体现在对儿童生活或儿童能理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的描绘中,即儿童诗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他还独到的指出天真烂漫的孩子生活中也多多少少萦绕着一些成人的悲哀,看到儿童身上的成人气息,并看到诗人通过孩子的口反抗以家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日本儿童文学导论》中朱自强提到日本的童心主义的儿童观,并指出童心主义的最大特色在于它认为儿童的心灵与成人不同,没有受到现实社会污浊的侵染,儿童像天使一样,有着纯洁无瑕的灵魂。而童心主义旗帜下产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忽略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周边环境的潜移默化,其儿童观是静止的,没有意识到儿童的心理的能动性。 (二)儿童成长的社会化 著作方面: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即儿童根据社会的期望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将本真的情绪隐藏,反而展示出社会所期望的“乖孩子”行为。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Ⅱ》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其中提到了少女的成长,指出女孩在其成长过程中的“被塑造”,社会传统意识将女孩束缚、打磨成为女人。从而引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一著名理论。 (三)诗的精神化理论 著作方面:徐岱在《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 》中阐述了马蒂斯的观点: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像一种抚慰,像一种镇静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劳”,提倡诗歌关心的是最深地浸入灵魂的东西,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最好媒介。丁云的《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诗的欣赏与教学》一书中提到“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但是其中的内核却并非这么简单,常常是用最简单的文字来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一观点,指出在品读童诗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其内容的内隐性和深刻性,即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和精神理念。黎志敏的《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中同样说到诗源于精神,认为诗歌植根于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所经历的情感体验(人生过程中的情感经历、情感过程),是诗歌产生的基础。 (四)日本审美意识的研究 著作方面:王向远《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对日本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四大基本范畴——物哀、幽玄、寂、意气——做了审美语义的剖析与概括,其中,对“物哀”这一审美意识进行了详细阐述。解释了日本传统审美“物哀”的具体内容:即高兴、有趣,乃至可喜可贺、优异之事,在其积极的生命感情中,也常常隐含着深层的生命体验,这种深层生命体验的感情与表层的情调而言,必定是带上一种哀感。并对这种意识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评述。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介绍了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和美意识,自然美的相位,色彩美的创造,精神调和美的追求,美意识中的爱与性等。 提出悲伤较欢乐更令人刻骨铭心的观点,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之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感动最深。日本古典戏剧歌舞伎 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哀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即让观众用心去发现这种悲哀美的存在,激起他们更大的同情心。 论文方面:牟鑫、段克勤在《浅析日本童谣的发展》一文中论述了明治前期,明治时期,大正时期的日本童谣,揭开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各时代特征。明治前期,自然童谣在儿童在玩乐中、口口相传中逐渐诞生,儿童所吟唱的自然童谣常常源于日本传统民俗。此外,自然童谣的一大特点是:歌词大多数是意思不明且恐怖。所以尽管自然童谣的流传被后人所批判,但其悲伤恐惧的气息依然继续漫延在日本童谣中。大正时期《赤鸟》杂志的创办标志着童谣运动在文学领域拉开序幕,这是日本童谣的盛世,然而这个时期的童谣作品依然没有摆脱自然童谣所流传下来的伤感之气。由此体现出日本儿童诗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延续的传统“物哀”意识。 三、总结 金子美铃的作品在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中被誉为“疗治心灵创伤的良药”,研究金子美铃的作品,由“成长”主题为切入点的研究,有助于实现对金子美铃童诗的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模式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金子美铃的作品中蕴含的成长主题,由五个方面展开:少年孤独感、社会化、现实与梦想、成长渴望、向往光明。 继而引申出金子美铃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对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其诗风的形成进行评述。另外,在论文方面的资料中,目前尚未有对金子美铃童诗之成长主题方面的论述,故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不一般的意义。以笔者愚见,对金子美铃的童诗的研究正在并且将会继续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稳步发展,在这一领域仍会呈现深入、多元、细分化的研究态势,或将由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顽童”和“自然”切入展开细致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