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欣赏和写作的研究与思考 在成功申报了“小学阶段儿童诗欣赏与创编的实践研究”课题之后,课题组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对课题展开了有效研究,其中课例研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课例研究中,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对话与思想交流,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基础。现以“走在诗的道路上”一课的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研究思路。 “走在诗的道路上”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个课例名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懂得小学语文学习乃至于整个小学生活,其实是有着诗一般的境界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诗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在对学习与生活进行了深度感悟的基础上,用心吟出来的句子。 一、创设情境,引领儿童走向诗的世界 诗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意向,诗不完全在生活里,因此让学生欣赏儿童诗绝对不是一个机械生硬的过程,绝对不能指望一首诗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能走进诗的世界。因此,情境的创设是必须的!在本课例研究中,我们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首先通过幻灯片投影出“走在诗的道路上”几个艺术字;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看到这个图形你们想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被我们引入了课例研究之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象到的对象,包括太阳、月亮、手镯、饼干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词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想象力和感情成分的句子,于是学生的思维进入了另一个挑战。这个时候学生所能想到的句子可能是有些稚嫩的,但已经包括了诗与诗的欣赏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想象与情感。 分析这一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如果此处少了这个情境创设,那学生的想象与情境就很难一下子共同调动出来,那后面所谓的儿童诗的欣赏就是一句空话;而有了这样的情境,学生就有了儿童诗欣赏的基础。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儿童诗欣赏的情境创设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想象、充实学生情感,这样才能让儿童走入诗歌欣赏的境界。 二、体验欣赏,伴着儿童走在诗的路上 有了必要的情境作为铺垫,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上儿童诗欣赏的大道了。根据我们的研究心得,儿童诗欣赏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体验。固然,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等原因,有时很难体验到一些经典诗的全部意境,但不要忘记的是,学生欣赏的是儿童诗,而儿童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是适合儿童去体验的。否则,没有体验又哪来的欣赏呢? 我们选择了一首《爸爸的鼾声》先让学生欣赏,全诗内容是这样的: 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了? 从物质意义的角度来看,爸爸的鼾声是很多学生都有的体验,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对爸爸的鼾声又从来没有用如此优美的诗来描述过,因此这首诗显然又是具有欣赏的价值的。这样,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经由学生对诗的思考,会无形当中产生出对爸爸的一种情感。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爸爸的严厉有可能被暂时忘记,而学生在对诗欣赏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被爱包围。而这,正是儿童诗欣赏的必由之路!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这样一个体验过程,教师必须专心关注并尽量形成一个记录,这样就可以准确保留下学生的体验心理,而体验心理是儿童诗欣赏过程中的重要分析依据之一。只有知道了儿童的心理,才有可能提供适合儿童需要的诗,这样也就可能保证真正的欣赏能够发生。而这一意识又来自于对儿童诗欣赏的准确理解,即儿童诗欣赏的重心要落在欣赏上,而欣赏又不是简单的读诗,更包括重要的悟诗、悟情,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但最终却肯定体现为对美的感受与把握,这是儿童诗欣赏的终极指标。 三、尝试创编,跟随儿童走进诗的意境 创编诗是欣赏诗的一种递进,也是学生欣赏诗后感情的一种升华。如果说欣赏诗还是体味别人的笔触的话,那创编诗就是用自己的笔触去描述内心的一种心情。 创编诗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一是仿诗;二是填诗;三是创编诗。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仿诗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欣赏诗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原标题和原笔触但用不同的话语去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的过程,这是一个奠基性的工作,在小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此不赘述。 在填诗的研究中,我们常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样式,如《月亮升起的地方》: 月亮升起,有雕归巢的( ),有鱼儿跃出( ),有琴声演绎(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落于白桦树上,( )地…… 这样的填诗,可以让学生既有一定的依托,又有想象的空间,因此是儿童诗创编的重要步骤。 在真正的创编诗的过程中,想象需由学生完成,遣词用句也得由学生完成,因此是一次综合性的体验。如对第一段中提到的“O”的图像的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创编,要求自然是不外乎想象与感情。 诗由思而得,创编诗,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