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新浪童心的诗教博客的博客——
童诗教学与创作的创新思维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中心小学 史京13867817131 315327 QQ:童心诗意1764639058 台湾儿童文学理事长、著名儿童诗人陈木城先生曾经说过:台湾的创造力,在全球都居于前列的,因为台湾的教育很注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台湾是非常重视儿童诗教学的,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儿童诗课程设置,台湾的童诗教学至少要比大陆早20年。 大陆孩子与台湾孩子比较,不缺计算能力,不缺做题目的能力,缺的是想象力,创造力,由此看来,对孩子们进行童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近几年,国内各地广泛开展童诗教学,然而,我们看到的童诗教学,大多是模仿范诗,然后举一反三,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地写出大量的“作品”,思维迁移几乎成了儿童诗教学的一种范式。由于借鉴模仿,孩子们写出的童诗往往是千篇一律,有时还会出现雷同,其中不乏被广为称道的所谓“精品”。 9岁的重庆小诗人徐毅模仿金波先生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写了《如果我是一片树叶》,模仿叶圣陶(克里斯蒂娜)的《风》(严格意义上说,《风》的作者应该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叶圣陶仅仅是以译代创而已)写了《风长什么样子》头条刊登于国刊《诗刊》,(在成人诗世界,这样模仿的诗往往要被界定抄袭),这样的“作品”,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创新。 广东一位小学生(何星仪)的《春》:“树枝上/长着嫩叶一片,/如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小学生诗歌节一等奖,并由著名歌星华晨宇唱红Hi歌盛典,登顶冠军。不过,这首被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高度褒奖的《春》仅仅是模仿之作,完全模仿了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表达,连字数都是一样的,只是把春替换成了秋。 不可否认,这是一首模仿得相当有水准的童诗,孩子们初学童诗,离不开借鉴模仿,但拿来发表或者评奖,是为人所不屑的,这样的模仿,是带不来儿童诗的春天的,而且这样的模仿作品获奖,很容易会给老师、学生产生一种误导:模仿一下别人的作品,也可以拿来发表,获奖,何必绞尽脑汁去创新呢?很为这种现象担心。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童诗教学研究,从创新的角度谈谈童诗的教学与创作。 一、想象的境界——神似 经常看到学生造的比喻句:一年级时“太阳像个大火球。”可是到了六年级,我们学生的比喻句还是“太阳像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这种平庸的想象,何谈创新?也许我们老师平时只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表像,即甲事物像乙事物,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其实,真正打动读者的想象并不是简单的相似,而是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如“飘落的树叶是游动的鱼”;有时候,想象需要有一种全局的大空间的观察,如“天倒过来是海”“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想象的境界,不是形似,而应该是神似。一首精彩的儿童诗,意象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诗的境界,也应该是神似,我们的童诗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全局的大空间的观察,不要拘泥于身边常见的事物,这样才有机会写出形神兼备的诗。 郁金香像酒杯,相信大家都能够想象得到,但郁金香像星星,你不一定能想得到,因为这种想像需要一种整体、全局的观察,一朵朵的郁金香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一样美,金波先生的《星星和鲜花》(苏教版第二册)利用这两个意象给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 “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到了夜晚,/花儿睡了,/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又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观察中,我惊喜地发现,郁金香又像望远镜,加上以上几个意象,我构思了一个情节把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写了一首《郁金香和星星》(此诗为我获得冰心奖组诗的第一首):“地上/一朵朵郁金香/高高地举着望远镜/想看看/天上/星星在干什么//天上/一颗颗星星/忽闪着好奇的眼睛/想知道/地上/郁金香/举起酒杯/在庆祝什么” 在这首诗歌里,郁金香的意象发生了大跨度的变形,从第一节的望远镜变成了第二节的酒杯,想象的变形,让诗歌更富张力,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这首童诗的创作,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童诗创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构建的意象,顺藤摸瓜,自然天成;也可以根据意象因果溯因,自圆其说;当然可以构建更多更密集的意象群,冲击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这样的作品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陈木城的《拉链》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告诉你什么叫做神似:“天空,有一件蓝蓝的夹克 /飞机飞过去——/把白色的拉链拉上了 //大地,有一件绿色的外套 /火车来来去去/把拉链拉上又拉下//我们家,是一件温暖的大衣 /爸爸妈妈吵架时 /把拉链拉开了/淘气的弟弟跑跑跳跳 /把拉链拉上了。” 诗人把天空、大地分别比喻为蓝色的绿色的衣服,将飞机,火车比作“拉链”,这样的意象已经非常新奇巧妙了,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诗人将家比作一件大衣,天真淘气的弟弟把大衣的拉链拉上了,这个带着陌生感的意象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写出出乎意料的诗 童诗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别人不敢想,写别人不敢写的诗,童诗教学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回答,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写诗不能墨守成规,可以写出一点与众不同,写出一点出乎意料,这样的诗歌会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才会深深打动读者。 丹尼斯·李的《进城怎么走法》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出乎意料:“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进城就是这么走法”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那么简单!答案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首诗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其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做是进城这样简单的一件事,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脚踏实地地去做,才有可能完成任何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如学生学了我写的《颠倒的世界》:“昨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老鼠追着一只猫,/吓得猫爬到了树上/兔子骑在老虎上/举着拳头打老虎/疼得老虎不停喊救命/青蛙咬掉了蛇尾巴/蛇儿忍着剧痛拼命跑/凶猛的梅花鹿一脚就把狮子踩死了/小猴爬到鳄鱼身上晒太阳/鳄鱼乖乖地给猴子摘来了大蟠桃/猴子成了“美猴王”/我属猴/孩儿们,你们都得听我的指挥/哈哈哈,哈哈哈!/高兴得梦里都发出了笑声。”以后,我让学生续编更多的颠倒故事说一说,写一写,学生兴致高涨。 又如我给学生《锁》的思维训练:“爸爸是一把锁/妈妈是一把锁/老师是一把锁/他们把我锁住了/我不能动了//( 我也是一把锁)/( 把爸爸锁住) /( 把妈妈锁住 )/(把老师锁住 )”启迪学生用逆向思维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写太阳的诗有很多,而且大家总是喜欢“说好话”,而潘烨琼同学却说:“太阳公公可真坏,/赶走了星星,/赶走了月亮,/也把我的梦赶走了。”这样就显得非常新鲜,与众不同,“我手写我心”,小诗人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出来了。 丹尼斯?李的《我将做一个什么》也是一首逆向思维创作的好诗:“你将做一个什么?/大人问个没完,/做舞蹈家,做医生/还是做个潜水员?//你将做一个什么/大人老是缠着问,/好像要我不做我,/改做一个什么人。//我大起来做喷嚏大王,/把细菌打到敌人身上!/我大起来做只癞蛤蟆,/呱呱呱呱专门问傻话!/我大起来做个小小孩整天淘气,/把他们气坏!” 孩子的回答出乎大人的意料,让我们的家长们失望了,而且是非常非常失望,我们大人总是给孩子们强加自己的意志,可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不希望家长这样、那样干涉他们,这个孩子的思想看起来有点小坏,不过,那是孩子对于大人没完没了问话的最本真、最自然、最有趣的回应。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读了我写的《牵一只蚂蚁去旅行》:“今天我要牵一只蚂蚁去旅行//我得找一条绳子/细细的/栓哪儿呢/大腿/不行/它还要散步呢/就脖子吧/它那么小/脖子会勒疼的/哎,真是伤透我的脑筋/就轻一点,轻一点吧//牵着它往哪走呢/去广场吧/看奶奶们跳一跳佳木斯/看爷爷们秀一秀京剧国粹//我要牵着它到图书馆/让它也读点书/感受我们人类的文明//我要牵着它到王府井/看看繁华的大街/拥挤的人流/当然,我要千万小心/哪个粗心的家伙踩伤它//我还要牵着它坐一坐飞机/让它感受飞翔的滋味/就是担心/能不能过安检//牵一只蚂蚁去旅行/那种感觉真是奇妙”以后,问学生,除了蚂蚁,我们还可以牵什么,你跟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呢?请你用诗歌的形式描述下来,孩子们非常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构建他们的童话世界。 三、以小见大学童诗 我们平时的作文,可以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事情不必写得轰轰烈烈,可以用绵密的语言打动读者那颗温暖而柔软的心。 诗歌的教学与创作也可以“以小见大,以点盖面”。最经典的以小见大作品可以说是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暗示》:“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开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我们可以从一个微不足道的事物里看出一个庞大的世界,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无限置于手掌、永恒置于一刹那。 我们经常说的一叶知秋其实就是以小见大,如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王宜振的《红蜻蜓》也给我们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一个深深的启迪:“我捉住了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有人认为,捉住一只红蜻蜓玩玩,是那么微不足道,失去了,无损于整个春天。但其实,春天就是由蜻蜓、蝴蝶、鲜花、小草……等汇聚而成的。失去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也就失去了春天的一部分。所以诗人夸张地说:“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小小的事物引发深深的思考,小小的事物包含浓浓的情感。除此之外,一株草、一朵花、一滴水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什么呢?童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感悟自然,感悟世界,感悟诗歌的张力。 四、阅读中的还原体会 要创作好的童诗,平时就要多读诗,读好诗,童诗创作的灵感往往从阅读中产生。在童诗的阅读中,“还原体会”是帮助学生进行创作最有效的方法。 任何诗歌的创作,都有诗人的一个创作过程,需要一个创作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欣赏中揣摸诗人的心理,设想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产生的写诗的愿望。这样,我们就跟着诗人重新经历了一次童诗的再创作过程。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不自觉地走进诗人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也成了一个小诗人。如指导阅读罗英的《秋叶》:“蓝天中的美人鱼/跳着优美的舞姿/在偌大的海洋中/打着旋儿/伴着风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悠闲地静听着/大雁的别离歌。” 读懂这首诗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还原诗人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设想诗人此时走在空旷的田野上,看到了一片树叶正从树上落下来,这树叶象个美丽的精灵,在秋风的作用下,翻转着身子,轻轻飘落在地上,天空中,一群大雁正编队南飞,还不时地发出鸣叫声,似乎在与树叶告别。看到如此美景,诗人马上写下了这首《秋叶》。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我们可以让把故事的精彩部分写下来,写成诗歌的形式,读一读,改一改,一首精彩的儿童诗就这样诞生了。 五、换个角度、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孩子们已经习惯在了大人的引导下用习惯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我们若只是以习惯的方式看世界,很难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了。如果你能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世界,看问题,那么世界就会以新鲜、奇妙的姿态出现在你的眼前,会令你大开眼界。我们写诗的时候,不妨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相信你一定能够写出优秀的儿童诗来的。如周明明同学的《井底之蛙》:“我是一只井底之蛙,/父母是那口深深的井,/只给我头上的一片天,/我在井中时时叹息,/何时才能找回我的自由。” 这首诗小作者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把自己当成了一只井底之蛙,而父母就是那一口深深的井。父母对孩子什么都不放心,不给孩子尝试、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在父母的特别关照之下,小作者的世界格外小,就象井底一样,所以小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唤——何时才能找回我的自由。这首诗表达了小作者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寻求自由的愿望。这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的最本真的呼唤,也是在呼唤普天下的父母能够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也是这首诗最能吸引读者、最成功的地方。 童诗教学,可以帮孩子们装上第三只眼睛,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睛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写出别人没能想到的儿童诗来。 这“第三只眼睛”就是我们对世间万物最本真、最直觉的一种感悟。这份感悟只属于孩子自己,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感受,也可以说是一份对生命的关怀。孩子如果能把这份真实的感悟表达出来,那么一定会写出成功的诗篇!因为孩子眼中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世界、对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如石盼盼同学的《鱼的眼泪》:“爸爸说/水里的泡泡是鱼吹的/妈妈说/水里的泡泡是鱼玩的/我说/水里的泡泡是鱼的眼泪。” “鱼的眼泪”是小作者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看到的,这是一首颇具张力的诗,这眼泪包含着小作者深沉的思考:人类破坏环境,大量排放废水,使鱼儿没有安身之所流下的眼泪;贪婪的人类对鱼儿的残酷捕杀使鱼儿流泪;人类把鱼儿养在金鱼缸狭小的空间里供他们观赏,这是鱼儿孤独的泪,也是渴望自由的泪。这首诗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最本真的对生命的热爱。 六、给世界重新命名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被贴上了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标签,我们的很多表述都是在重复前人的话语,永远在复述。那么,如果你能重新命名这个世界,重新用新鲜别致的词汇来构建我们的世界,世界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长此以往,你的想象力、你的创造力就会大大提升,你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将会给读者常读常新的感觉。 我曾经创作了一首《春天站在我的枝头》:蝴蝶飞在我的手心/我的手是一朵美丽的小花/小花握在我的手里/我的手是一座馨香的花园/小鸟停在我的肩膀上/我的肩膀就是一个温馨的鸟巢/我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春天站在我的枝头。 在这首诗里,我很好地运用了给世界重新命名的技巧,顺着重新命名的思路,“小鸟停在我的肩膀上/我的肩膀就是一个温馨的鸟巢/我是一棵参天的大树/春天站在我的枝头。”最后一句“春天站在我的枝头。”是这首诗的诗眼,让诗歌亮起来了,诗句既写出了我的惊喜,也写出了我的希望,愿春天永驻人间!当然,诗中的春天并不仅仅是季节上的春天,它泛指是一切美好的事物。 袁琪同学就是一个给世界重新命名的高手:“《星空》老师是一个美丽的月亮,我们是45颗闪亮的小星星,那教室就是一个神奇而温馨的星空。”小诗人把老师、同学、教室进行重新命名,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让人读起来倍感温暖和亲切。 给事物重新命名,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而且需要用心感悟我们这个美丽而又可爱的世界,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给事物重新命名后,我们还需自圆其说。 世界是如此美妙,给世界重新命名,将给孩子带来全新的感受,给世界重新命名,他们的脚下将踩着一个多彩的世界,手里将握着一个灿烂的明天。 《叶子是树的羽毛》《树是风狂热的歌迷》《鸟鸣声是一门外语》《打开的课本就像飞翔的翅膀》《夏天是一个形声字》《秋天是一篇散文》《西瓜地是我的QQ群》等……这些诗意的重新命名可以启迪孩子们重新构建美丽的世界。 七、通感,让诗歌亮起来 通感这种技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有张力的创作技巧,我们可以在作文、童诗教学中大胆运用通感的技巧,让作文、诗歌亮起来!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进行互换,如把视觉和听觉进行转换,把感觉和视觉进行转换,我们经常说的倾听花开,就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通感技巧的运用,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更富有张力和内涵,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的表达手法。应拥军的《一个留守儿童的心里话》很好地运用了通感技巧: 深深的思念/藏在我/发呆的目光里//长长的思念/躲在我/夜晚的梦呓中//爸爸、妈妈/你们也想我吗/明天/我就把思念/折进信封寄给你们。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留守儿童的心声,读起来有点沉重,诗歌将激起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在这首诗里,思念是个抽象的事物,诗人把思念转化成视觉“藏在我发呆的目光里”,把思念转化成听觉“躲在我夜晚的梦呓中”,结句还把思念转化成触觉“我就把思念折进信封寄给你们”。通感技巧的运用,让诗歌亮起来了! 八、陌生化,童诗创作新思维 文学艺术讲究创新,童诗创作更需要创新,创新就需要讲究一点陌生化的艺术,童诗创作可以反常态化,可以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好的儿童诗歌,可以让读者有常读常新、眼睛一亮的感觉。 我以为,儿童诗创作的陌生化,可以体现在儿童诗歌命题的陌生化,儿童诗歌意象的陌生化,儿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三方面。 一)、儿童诗歌命题的陌生化 儿童诗歌的命题可以讲究一点陌生化,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眼睛一亮的感觉,从而吸引读者。如蔡沛琳同学的《春风老师来考试》这个题目就新颖别致,普通人来写,取个题目,可能就是《春天来了》,这样的题目就有些俗了,这首诗的题目,就给人陌生化的感觉,醒目而新奇的题目能够立刻吸引读者的眼球。 我写的《牵一只蚂蚁去旅行》,题目也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马上吸引读者引发遐想:牵着蚂蚁去旅行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让读者马上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再如著名儿童诗人李德民的《我把早晨的太阳永远置顶》把太阳置顶,很大气,也很前卫,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那份豪情,颇具现代感。这样的命题肯定深受大家的喜欢,李德民凭借这组《我把早晨的太阳永远置顶》获得2012《儿童文学》十大魅力诗人之首,我想,除了诗歌本身的功底以外,这个大气而陌生化的命题也给李德民加了不少分。 二)、诗歌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在意象的把握上做足了文章,意象鲜活,给人陌生化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再如王宜振的《父亲从乡下来》:父亲从乡下来/乡下的父亲/伸开粗糙的双手/手心里握着四个季节//父亲从乡下来/乡下的父亲/用草帽扇风/扇出一串串鸟鸣//乡下的父亲/跟我睡在一起/夜深人静,/父亲的骨节在舒展/从骨节里蹦出一片蛙声//乡下的父亲/用旱烟袋抽烟/把烟袋锅磕一磕/竟磕出一地的乡情//乡下的父亲/头颅是一颗太阳/无论头颅是黑是白/都能把一个个日子照亮 这首诗“手心里握住四个季节”、“草帽里扇出一串鸟鸣”、“骨节里蹦出一片蛙声”、“烟袋锅磕出一地的乡情”、“头颅把一个个日子照亮。”诗人所选用的意象是独特的,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表达。虽然这样的创作增加了读者欣赏的难度,但这些陌生化的意象,又都是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孩子们沉下心来,还是能够理解的。 所以,一首好的儿童诗,意象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构建新奇陌生化的意象,是儿童诗创作应该努力的方向。陌生化的意象能够让诗歌更具张力,给人无限的遐想! 三)、儿童诗语言的陌生化 儿童诗语言应不落俗套,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否则,思维僵化,语言陈旧,容易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儿童诗歌需要语言的新鲜感,也需要语言破除思维的定势。 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来源于对生活的奇异感觉。如:“阳光打开鸟的歌喉,歌声在林中跳跃”,“倾听白云划船的声音”,“太阳睡了,灯就起床了”, “春风叫花儿张开翅膀”等。 如何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感觉呢,我想,我们在创作中,可以注意创新、准确、形象化的表达,注意语言节奏的变化,虚实的结合,打破常规的搭配。如马梦梦同学的《书包》: 我把四季的春光,/装进了书包。/我把宝贵的知识,/装进了书包。/我把爸爸妈妈的殷切希望,/装进了书包。/我把我的坚定决心,/装进了书包。/书包里装着我/一个充满希望的勤奋童年。 书包,是每个孩子每天都要背的司空见惯的东西,写书包的人肯定不是少数,但要写出新意来,实在不太容易。然而小诗人的书包,除了可以装书本,装文具,还装了四季的春光、宝贵的知识、爸爸妈妈的殷切希望、我的坚定决心,更装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勤奋童年。小诗人用独特的思维把抽象的事物都装进了书包,变得有质感,可以捉摸了,这样的陌生化表达,使诗歌变得新奇,更富张力。 沈洁诺同学的《爱的项链》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妈妈,/您辛苦了!/我多想用千万个“我爱您”,/串成一条项链,/挂在您的脖子上。 小诗人创意独特,别出心裁,居然想用千万个“我爱您”,串成一条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可以说,这样的项链是举世无双的。这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情感饱满,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当然,童诗创作讲究陌生化,不但要考虑创新、与众不同,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过于深奥、陌生的语言,往往会使童诗失去可读性,所以,无论命题、意象还是表达,童诗的陌生化创作还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陌生化的表达,不是越“陌生”越好,应该是适度的,能让人接受,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则的。诗意就在熟悉和陌生之间,如何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应该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思维。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培养平庸的模仿者,而应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童诗教学,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我们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