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指南 |
 |
|
|
|
发布时间:2016-12-26
点击次数:
作者:秦丽娜
来源:本站原创 |
摘要: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要关注儿童特点,研究儿童诗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研究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创作的一般方法,探索儿童诗创作的理念,在儿童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召唤儿童的本真,回归童年的梦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诗;阅读与创作;儿童天性;创造力;精神成长
儿童诗阅读与儿童诗创作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点,也是儿童诗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儿童诗阅读教学是针对儿童诗文本进行的教学,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不同,阅读、感悟、体验、理解、吸收是共性,但是,作为儿童诗为阅读对象的教学,还具有独特的地方。阅读文本的语言特点、阅读文本的构思特点、阅读文本的表达特点、阅读文本的诗意特点、阅读文本的儿童特点等决定的儿童诗阅读教学的弥漫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轻灵的欢乐气氛。儿童诗的创作跟习作相比较,更多的体现了儿童的独创性、发散性、探索性。相对于一般的习作而言,更能体现儿童的主题色彩和个性特征。因此,作为课题的研究者,主要对儿童的天性、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的具体方法、儿童诗创作的理论梳理、儿童文化底蕴的提升、儿童精神的建构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关注儿童天性,儿童天生就是诗人
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识的程度不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主观视野的限制。他们还是要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发表的认识。词语数量和文化水平的局限不可能使儿童的语言那么经典。他们往往使用浅显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表达丰富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关照丰富多彩的世界。有时,他们很难把自己与外界事物绝对分开,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通过自身的经验、感受对外界事物进行模糊判断。因此,他们的语言和认识往往带有幼稚可笑的一面,他们很少有成人的世俗的影响,也缺少精细地言语打磨,所以他们的话往往没有遮拦,更加清纯,更加干净。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凸显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即使是错误的理解,也体现了儿童的眼光,所以就显得更加可贵。而可贵的语言往往是童心的真诚的反映。因此,儿童的语言中蕴含着创造性的诗意。这种创造是天然,没有经过污染。因此,才“宽泛地把孩子幼稚天真的语言也称之为诗。”从而倡导孩子们“拿起笔抒写充满灵性的、丰富的想象”!从而呼唤儿童“给自己一个诗意童年”!但是,也只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而诗人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锻炼的。儿童的语言具有诗性,也仅仅只是儿童无意识的诗性思维。他们的思维还不规范,还不精炼,还不精致。还需要打磨。由此,我们断定,“童诗还需儿童写”,更需成人写。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儿童的心理,我们都能成为为儿童写诗的诗人!
二、关注儿童诗课堂,梳理课堂案例
把自己的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篇儿童诗教育的文章。但是,整理不仅仅是记录,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比如《让案例反思成为儿童诗研究的常态》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少创意。从课堂实录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这篇文章的创意主要来自于课堂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这篇文章的优点,或者说创意仅仅是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把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教学的效果进行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就像一串串的冰糖葫芦。比如,冰糖葫芦是用山楂串成的。可是只用山楂还不够,还需要白糖和红色的染素,然后经过把冰糖熬化,用串好的一串串山楂蘸着熬化了的糖水,在铁板上静静地休息一会儿,色香味俱佳的冰糖葫芦就做成了。两首儿童诗的例子、学生仿照儿童诗的格式进行的片段练习、学生仿写的儿童诗等等都是“山楂”,文章叙述的顺序就是串联山楂的竹签,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是红色素,我对课堂教学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对“白糖”进行加温、熬化、染色的过程,是对“山楂染色”,再在“铁板上晾晒”的过程。有了“染一染”的过程,这些原始的材料就有价值了,有味道了,成了好吃、好看的“食品”。
把儿童诗和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三、儿童诗阅读与写作方法的教学理念隐藏在教学过程的后台运行
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教学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阅读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把儿童诗的阅读与儿童诗的创作独立地分开。我们对儿童诗教学研究的过程要从整体来考虑。阅读中渗透着创作方法,创作中蕴含着阅读的体验和经验。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是审美的统一事物中的不同侧面。我们要顺其自然地进行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的教学研究。
儿童诗的写作方法与儿童诗的教学过程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我们知道儿童诗写作的特点,即比喻、反问、疑问、想象、联想、拟人、拟物、反复、抒情、有趣等,但是这些方法绝对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熏陶,在阅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去体会,去积累。我们绝不不能用纯粹的写作方法来替代儿童诗的教学实践。就好比我们不能用语法替代语文教学,不能用语法替代英语教学,不能用公式替代数学教学一样。我们要不留痕迹地把教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写作方法的指导隐藏在教学的幕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正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学思想的运用,也是教学过程的理想化。虽然教学思想有些飘渺,但是一定会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如果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贴得太近,我们的教学会失去方向而变得而模糊,如果我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贴地太紧,我们的教学实践会缺少发展的空间。我们要把教学思想这个漂浮于教学实践上层的浮云跟教学实践拉开距离,预示教学实践的走向,决定教学实践的方向,而不控制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
例如,在《仿写诗歌也快乐》这一案例中,首先出示金波的《假如我是快乐的雪花》让学生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似诗歌的回忆,激活儿童的潜在经验,强化儿童诗的形式化的感受,内化阅读经验,外化表达冲动。在朗读、感悟、比较、综合、体验的过程中,受到儿童诗的形式与方法的熏陶、感染。对一年级诗歌的记忆的唤醒、理解的留痕、简单的运用、对诗歌的品评、创诗歌的仿写实践等过程的设计,涉及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的信息,对于一年级课文的选择和利用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性利用的意识。体现了写作生活化、研究生活化的特点。
四、儿童诗的仿写要注意形似和神似
儿童诗的仿写要关注形似。形似是指形式上相似。形似是迈出儿童诗仿写的第一步。常言道:描葫芦画瓢就是这个道理。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倾向于事物的外在形式,这得益于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形象思维更多地关注声音、色彩、形状、线条,对情感、认知、特点、规律等认识的过程需要从形式上进行迁移。儿童诗仿写就是儿童诗教学过程中,从形式迁移到本质的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仿写要从指向形式向指向本质的方向逐渐发展。仿写诗歌,从篇章着眼,从语句开始,向片段过渡,儿童就会觉得很容易入手。但是,诗歌的仿写不仅仅要从语言上模仿,还要关注神似。
神似就是儿童运用儿童诗迁移语言形式指向儿童自主认识和自主表达的境界。神似是儿童诗仿写的高级阶段。一般地讲,小学生乃至成人在诗歌学习阶段都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人们往往只注意形式上的相似,忽视精神的相似。所谓精神的相似,是指诗歌的语言格式、句式、修辞、意象、情感、节奏、结构的高度相似。
形似与神似是可以单独训练、单独认识的,形似与神似是一首儿童诗的内在形象系统的两个侧面和两个紧密相关的表现阶段。
要注意仿写诗歌的句式和修辞。要注意句子的提炼,以求词语运用精当、语句富有内涵和神韵。要抓住所选的意象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其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流动而变化,切不可胡乱堆砌形象。否则会干扰诗歌的主题。
仿写诗歌,还要注意捕捉意象,运用写作技巧,更要饱含深厚真挚的情感。其中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读者通过阅读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关键;意象是诗歌内涵的载体;多种写作技巧的运用是诗歌灵动、富有美感的有效途径。语言要建立在明确的主题基础上,以避免言之无物。
还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布局。结构是行文的组织形式,是意图与材料的轮廓。将原诗歌作为模板,有序模仿,可以说也是一种捷径,但也要注意内容的内在的联系,保证文章的而流畅性和完整性。最后,揣摩雕琢所创作诗歌的深度,不能刻板地追求形似,更重要的是让文字在诗行中流淌出心灵的音乐,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
五、创作理念要走进儿童诗教学研究的视野
为什么要提“儿童诗创作”呢?
首先想象力是人的特质,儿童写诗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天生的创造者。儿童诗是用浅语抒发儿童情趣的诗歌。儿童诗语言简单,字数少,结构不复杂,容易阅读,容易模仿,容易创造。因此,儿童诗创作才成为可能。儿童诗最富有想象力,甚至可以“无师自通”。儿童写的诗是天籁之音,是纯真情感的抒发。诗是最有创造性的文学样式。它符合儿童求新求美的天性。孩子写诗是一种轻松地精神的游戏。读儿童诗可以培养和保持想象力。儿童的语言和儿童的心理构成诗人的品质。
儿童的语言具有创造性。几句连贯的儿童语言都能看出儿童的心思儿童的智慧儿童的创造。可是这种创造是天然,没有经过污染。成人写的儿童诗往往符合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习惯、儿童的思考习惯等,因此,儿童诗的成人作者基本上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提供言说的权力。
儿童诗的儿童作者在进行儿童诗的学习的过程中也具有创造性。首先,儿童对儿童诗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阅读是跟作者、文本、编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儿童诗中营造的情景、语言、语言形式、儿童诗的意象、儿童情趣都会跟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构成了儿童对儿童诗之间的共鸣。因此,儿童诗阅读的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成分。儿童对儿童诗的解读的丰富多样性,也体现了儿童的创造性。儿童对儿童诗的朗读、感悟、体验本身又是个性化的过程,儿童对儿童诗表现手法的感悟也是个性化。花儿会笑,鸟儿会说,书本会唱歌,小草会摇头,风儿会吹口哨,小狗会讲话,桃子会让人幸福,车子会让路,白云会心跳,雪花会写信,秋风当邮差,小动物们在一起开会,等等,一切都在儿童的眼中活了起来。他们用联想来论证,他们用声音了表达,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来解释。
例如三年级学生仿写的成果:
冬天的信(仿写)
三年级靳鹏
冬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雪花当信纸,
请西北风当邮差。
急躁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到了田野里,
给麦苗盖上了一层被子;
有的信,落在小花狗的头上,
给小花狗做了一顶帽子。
正在玩耍的小猴,也收到了一封回家。
广场上,马路边,
田野里,树林里,
到处都是冬姑娘的信。
大家准备一起滑雪,一起打雪仗呢。
这首诗就存在模仿和创造的成分。首先结构有模仿,也有创造。词语的选择也一定的模仿,但是有更多的创造。整首诗的优点还是很多的。这一切都会让成人另眼想看,成人往往会从他们的表达中获得基本的认识,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儿童对儿童诗形式的模仿是创造的低级阶段。儿童发现自己的语言和语言成果具有价值的时候,他们的表达会成为自觉。他们的语言的觉醒和思维觉醒造就了他们的天才的童年。他们的成果被成人和儿童们认可之后,他们会获得精神的快感。这种精神游戏的快乐会促使他们更加坚信儿童语言和儿童思维存在的价值。他们诗意的生活因为儿童诗的介入而变得蓬勃而阳光。
对儿童诗构思的模仿更具有创造性。构思是对事物的整体构想。这种构想是凭借联想和幻想以及儿童的初步认识决定的。当儿童的阅读、模仿成为习惯,儿童的创造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儿童带着儿童眼光进行打量周围世界。语言形式形成的格式与儿童的思想进行嫁接,创造性的儿童诗也就会自然产生了。
儿童写诗虽然有天性,但是也需要成人的扶持和帮助。儿童认识的局限使得儿童的幼稚、可爱的一面无法精致地完美地传达出去。儿童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唤醒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诗歌的艺术空间,让读者的感情和诗的意境融合起来。通过评价、展示等手段不断激发儿童创造的天性。
六、关注儿童文化底蕴,促进儿童精神成长
儿童诗的阅读是儿童最基本的、最早的学习方式。诗是最古老的文学,儿童诗是儿童接受最早的文学或语言样式。当儿童牙牙学语的时候,儿童诗就被长辈们用声音嘤嘤有韵地“灌输”给每一位儿童。比如,摇篮曲、顺口溜、对答歌、数字歌、儿歌、童谣、谜语等,以有趣的语言韵律,鲜明的人物形象,奇特瑰丽的幻想深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这种喜爱是来自于汉语文化和母语精神的滋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儿童认知视野的扩大和延伸,精神吸收的触角向各种文学样式延伸。因此,作为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活动就逐渐建立在儿童精神建设的宏伟工程之上。以宏大的文学吸收为根本的儿童阅读向儿童精神建构迈进。
金波在谈自己的儿歌创作的经验时说:我认为,要想写好儿歌,必须具备民间童谣的工地,要熟读一二百首,要争取背诵四五十首。(这是一个保守数字)还要对民间童谣做一点研究工作。我们创作儿歌是为了今天的孩子,所以一定要照顾他们的欣赏趣味。我在开始创作的时候,只是从外在的押韵、节奏上注意模仿,例如三言、无言、七言等形式,认为只要在节奏上、押韵上注意了,就是儿歌了。这其实是只学到了皮毛,还没学到它的精髓。民间童谣的最大特点是“风行水面,花临风前”。率真浑成,意到口随,纯乎天然,自然和节。
儿童学写儿童诗的过程中,从阅读儿歌、儿童诗开始的。也离不开通话、寓言故事。儿童学写儿童诗是从模仿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模仿以及联想、想象的模仿和培养。我们不可能要求儿童写的儿童诗像成人写的儿童诗那样经典,但是,儿童喜欢读儿童诗,喜欢写儿童诗,喜欢欣赏儿童诗,喜欢评价儿童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的童年的快乐和精神的成长,这本身就富有创造性。
儿童诗的创作是一个过程,是儿童不断阅读童谣、童诗,积累歌谣的语言格式,感悟歌谣的语言魅力,感受歌谣的情趣,浸润熏染,形成儿童诗创作的模板,教师在儿童诗教学评价、指导的过程中,创造儿童诗阅读和写诗的氛围,不断激励儿童阅读和写诗的欲望,形成读诗、写诗的习惯,逐渐获得诗歌习作的规律,在儿童诗的写作中积淀经验,丰富精神、形成语感、学会生活、形成儿童诗的文本样式。为将来的成长奠定文化底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儿童诗教学研究并不是让每个儿童都能成为儿童诗人。儿童诗人的说法只是在儿童教学研究中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性评价形式。我们不能用评价性话语和现实生活的儿童诗人相提并论。我们要防止儿童诗教学中评价过当,评价失策的现象发生,还要在评价上怀着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宽容地激励和唤醒为标准。愿更多的学者、同仁对儿童诗的认识更加深入,让我们的研究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金波.金波论创作.
2、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3、麋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9).111-124.
4、景洪春.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生成式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
5、俞学雷.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论[J].湖州师范学报.2002(2)41-4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