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听》中的“味儿”
——关于林良的儿童诗《听》
王悠竹
《听》 林良
我倾听
淙淙的
像是从
幽暗的竹林里
静静流出
进入阳光
流过山坡的青草
朵朵的野花
流过岩石
忽然泻落成
小瀑布
溅起大珠小珠
带着琴韵琴声的
邻家脏水沟
排水的声音。
读林良的儿童诗,最大的感受便是诗中洋溢着的童真与童趣。当我第一次读完《听》时,我忍不住笑了出来,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时代,变成一个儿童在品读这首诗。第一遍读完《听》后,我又忍不住再读了一遍,细细品味这短短一首诗中所抒发的趣。正如林良的观点:文学创作,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必须有“十分有味儿”应当要流露出作者的创作个性。我想读完这首《听》,我找寻到了其中的一个“味儿” :趣。
《听》中有内容上的趣。儿童诗里,声音是经常会写到的一个主题,例如以动物、乐曲或是人类的声音下笔等等。林良独树一帜地将脏水沟排水的声音作为描写的重点。林良站在了儿童的立场,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发掘生活中出现的事物,将其转化为适合儿童阅读的诗。
《听》里有表达技巧上的趣。《听》诗运用了一连串动词如“流出”、“进入”、“流过”以及描写声音的词语“淙淙」”、“大珠小珠”、“琴韵琴声”来营造出的画面感。这些动词和声音词语搭建出了整首诗的主题结构,将整首诗的画面感展现在阅读者的眼前,并且随着描述的深入,一步一步揭开诗题所要传达出的内容。同时作者又在结构布局上花了心思,用分行断句的排列带给读者的是停顿、空白的趣味,是将规整的句子划分出节奏的表达技巧。“好的文学作品要让读者独到一些妙不可言的事情发生在妙不可言的时间”,先扬后抑也是这首诗在描写技巧上的特点,调动了阅读者的心理期待。诗的前部份是用优美的词句来描写一种声音,却在结尾处急转直下,可谓是在一个妙不可言的时间,让读者发现了最后一个妙不可言的事件:这些优美词句描写的其实是脏水沟。这样的篇章布局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心,让儿童愿意来读诗,愿意根据诗进行思考。
从《听》这首诗的取材内容上可以看出林良站在儿童观察世界的视角里创作了这首诗,在描写技巧上又看出林良充分考虑了儿童阅读时的心理期待。儿童期待着阅读到的文字形式上是有趣的、内容上是有新意的、读起来是有“味儿”的。林良在创作时站在了儿童阅读者的角度,强调了儿童在生活中的发现者角色,儿童对生活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观察不起眼的事物,并将这些不起眼的事物放大,累积形成了自己的观察经验。就像诗中的“我”,是一个善于发现、联想力丰富的一个孩子。
儿童诗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创作,解读时也不能少了儿童的视角。阅读者的年龄群不同,对这首诗的“味儿”理解会不一样。作为成年人的,读一首儿童诗时可能会注重诗中传达出的社会意义,而一个儿童更加关注的会是这首诗带给他的一种阅读上的快乐。当然在课堂上的儿童诗阅读,儿童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例如表达技巧、哲理内涵,而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材料的儿童诗,儿童在阅读时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解读并表达感受。例如这首《听》,儿童读起来,可能会被诗中的形式之趣、内容之趣、表达技巧之趣所吸引,年龄相对比较大一些的少年乃至成人阅读时会思考诗中传达出的孩童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问问我们自己,写一首童诗难吗?如果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如果没有对儿童心理的仔细琢磨,写童诗当然很难。但写童诗也可以很简单,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生活中出现的小对象都可以成为童诗取材的来源,那些创作儿童诗的作家们总是将那些平常被我们忽略的事物注入鲜活的能量,赋予了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