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儿童诗应从三方面入手
洛阳中心小学 蒋志芬
儿童诗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苏教版教材中也选入了许多儿童诗。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儿童诗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观地认为学生只要会被会读就算完成教学了,根本没有考虑教学儿童时的特色。还有些教师把儿童诗的教学与普通阅读教学等同,不注重对儿童诗自身特点的赏识与品位等等,致使儿童诗的效率得不到提高。那么,在儿童诗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喜爱而同时呢?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读——读之入味,读之有情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儿童诗来说,更是如此。儿童诗,大多具有结构匀称、富有节奏、语言明快等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么,这些儿童诗的韵味就很难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读之入味,读之有情。
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中,作者主要通过对我国大好河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种情感,笔者主要采取了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去朗读,去感悟,去体会。首先,笔者主要采取了录音的形式进行示范朗读,当那优美的旋律以及富有磁性、富有感情的声音传来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读,尽可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最后,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听,在同学们评议中再读。如此一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受更加深刻,有效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从范读到自由朗读、展示读、评议读,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朗读水平,而且由衷地感受到了学习儿童诗的快乐,学习效果显著。
二、赏——边读边品,感悟韵味
教材中的多数儿童诗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韵味,是值得学生欣赏与品位的佳作。在教学儿童诗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值得品味的句子欣赏,被学生真正领会到儿童诗的内涵与韵味。如此一来,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与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时,笔者主要采取了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边读儿童诗边作批注,在笔者的鼓励与倡导下,有学生在“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的“踏”“撒”旁边这样写道:“以动词作为开头,既押韵,又极具节奏感。”有学生在“叮叮当当,哗哗流淌”旁边写道:“这些象声词语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春天来了,充满着无限的生机。”还有的学生在“寂寞多年的荒山”“撑起绿色的大伞”等地方写道:“这些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荒山、大地等都写活了……”就这样,在学生的赏识品悟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学生对儿童诗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赏读的形式,让学生就文中的精彩句子进行上赏析式阅读。这样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笔能力,而且在赏析中,在批注式阅读中,儿童诗的优美语言直浸学生心间,学生真正感受到儿童诗的语言美、韵律美。
三、仿——读中有仿,仿中有创
仿,即模仿,仿写。儿童诗无论是段落结构还是言表的都比较有特色,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儿童诗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在学生熟练、有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品味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从而使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儿童诗的快乐。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作者主要以小节的形式,描写了夏天到来时孩子们的奇妙遐想,整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除此之外,这首儿童诗歌在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上也非常有特色,作者主要以想象的形式以及并列段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是值得学生仿写的佳作。在教学中这一课时,在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鼓励学生仿照文中的够段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想象,以“夏天来了,我想变……”的形式进行仿写。在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同时,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高。
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主要结合儿童诗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如此一来,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构段方式等等,就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把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落到了实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儿童诗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笔者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且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读——赏——仿三个阶段。这些儿童诗的语言在学生的熟读中,在学生的欣赏品味中,也自然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全面的提升。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