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
调整后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
备注
|
一、数一数 1课时
|
一、数一数 1课时
(增加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有序数数→用点子图表示物体数量→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的过程,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感受数的抽象过程。
|
二、比一比 1课时
|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认识11-20各数
12课时(在认识10和11-20各数时增加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数)
|
将两部分认数内容合并,原因:1、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较为丰富的计数经验,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2、集中认识数,有利于在比较中体会数的内在联系,体会数的顺序,加深对数含义的理解;3、从认识10开始增加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数,为进一步学习计数单位以及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做铺垫。
|
三、分一分 1课时
|
·我们与数 1课时
|
了解数的发展、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巩固第二部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
四、认位置 1课时
|
三、比一比 1课时
(对例题和习题进行重组,分三个模块教学: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掌握每一类比较的方法)
|
|
五、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
四、分一分 1课时
|
|
六、认识图形(一) 1课时
|
五、认位置 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前后、上下;第2课时:认识左右)
|
一年级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有着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能比较清楚地加以辨认,因此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在()的()面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左右往往不容易分清,因此增加课时,将认识左右单独1课时教学。
|
·有趣的拼搭 1课时
|
六、认图形 1课时
(在认识立体图形特征时,增加“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环节,)
|
利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物体形状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活动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不同特征的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七、分与合 7课时
|
·活动中的数学 1课时
|
对第三~六部分知识的一个整理回顾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9课时
|
七、分与合 7课时
|
|
·丰收的果园 1课时
|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9课时
|
|
九、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
·丰收的果园 1课时
|
|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课时
|
九、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
|
十一、期末复习 4课时
|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课时
|
|
|
·玩扑克牌 1课时
|
利用常见好玩的扑克牌,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而且能随时随地练习,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
|
十一、期末复习 4课时
|
|
|
·口算挑战赛
(设置三种挑战难度:5分钟完成★50道、★★70道、★★★100道,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难度,每人有两次挑战机会)
|
考虑到学生口算水平之间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挑战难度,后进生能完成基本挑战,学优生能向着更高目标努力,激发他们口算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