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工作总结
(2015.2—2015.7)
一、指导思想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关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实践,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校计算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发展学校内涵。
二、具体工作
(一)以理论学习为前提,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同时通过杂志、网络等渠道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为实践研究做指导。
(二)以梳理教材为基点,引领教师开展研究。
课题组老师分工梳理一~六年级教材中的计算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整理出相关的计算教学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引领一线的教师开展实践研究。
(三)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促进课题扎实推进。
课题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上课、主题式研讨等形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分别从复习导入环节、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环节、运用巩固环节、小结回顾环节、习题练习环节,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三月份陈幼峰老师执教研讨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节课都渗透了模型思想,用语言叙述运算律、用字母表示运算律都是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练习则是对模型思想的延伸。但这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要让模型思想上升到方法层面,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五月份邹孝莉执教研讨课《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境,通过大量的例子,归纳推理得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举例进行验证,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了模型思想,这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建模,而是上升到方法层面的建模:举例→不完全归纳→验证。
四月份汤云霞老师执教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汤老师运用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又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转化为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
(三)积极撰写案例论文,不断反思和总结。
课题组老师深入研究、不断反思,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相关论文。贾颖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计算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与融入》发表在《读与写》杂志上。
在校案例评比中,陈幼峰、朱丹萍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获一等奖,许筱华、汤云霞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获三等奖。
另外,二~五年级分别举行了计算专题调研,通过学科调研,及时分析情况、发现问题,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
(四)取得的成绩
陈幼峰老师被评为校“学科带头人”。
邹孝莉老师在校26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第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