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点亮生活,统计丈量上学路
发布时间:2025-06-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毛和璐

612第五节课,三(6)班教室里的讨论热火朝天。数学教师毛老师“上学时间”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生动的统计实践之旅,让课本知识跃入真实生活。   

课程伊始,毛老师抛出核心问题:“你每天上学大约用多长时间?这个时间算长还是短?”瞬间点燃学生表达欲。面对“交通方式多变”“时间不固定”等现实困惑,毛老师适时引导:“连续记录5天数据,再分析趋势!”学生迅速翻开教材第102页的表格,化身“小小数据采集员”。  

小组讨论环节,数据差异引发惊叹。在毛老师指导下,学生将连续5天的记录汇总整理,填入教材第103页的统计表,并运用分类整理知识展开深度分析:  

梳理时间分布:全班少于20分钟的有几人?20-40分钟的有几人?  

定位个人坐标:“比我用时长的同学有多少?和我接近的有几人?”  

学生提出妙招:“把全班时间从短到长排序,找自己的时间段,一眼就能看出‘同伴’数量!”这一策略赢得满堂掌声。  

当数据跃然纸上,课堂更添温情。毛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统计结果展开讨论:“离家最近的张皓晨只需10分钟,而住得最远的周涛每天要花45分钟,大家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学生纷纷表达关心:“周涛辛苦了!”“张皓晨可以多读会儿书!”  

“这节课不仅学会了整理数据,更发现同学上学这么不容易。”学生在分享收获时感慨。毛老师总结道:“统计让我们用科学方法了解彼此,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课程尾声的巩固练习紧扣社会关切——统计家庭作业时长并讨论课业负担。毛老师布置任务时强调:“用今天的方法收集数据,用事实说话,才能提出合理建议。”这一设计将数学能力与公民素养培育巧妙融合。  

通过记录上学时间、零花钱使用等真实项目,培养学生数据意识。今日这堂课,正是“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的生动诠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