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通讯稿
课堂伊始,顾老师以“披萨店”导入,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中找“角”。随后,教师抛出挑战任务——“如何用一张圆形纸片折出一个角?”孩子们跃跃欲试,通过折叠、观察折痕,自主发现角的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环节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角的清晰认知。最后再次从三角尺、书本、时钟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为深化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教室中的角:桌角、黑板角、门窗转角……孩子们兴奋地发现,角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
在“制作活动角”环节,学生们用两根小棒制作可调节的角,通过口令“将角变大、变小”,学生拉伸与合并小棒,直观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孩子们在操作中总结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解释:“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通过视频展示与动画重叠演示,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课堂练习环节设计巧妙,既有“辨角”“数角”的思维训练,也有结合钟面指针的“比角”游戏。例如,学生需判断钟表上不同时间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无缝衔接。
课程尾声,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了建筑中的角,再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如衣架、窗户、书本等。这一任务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兴趣。
《认识角》一课将抽象几何知识转化为趣味活动,既落实了“双减”政策下的高效课堂理念,也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数学之美的大门,通过这堂课,他们发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充满探索乐趣的奇妙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