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一年级徐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教研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本节课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展现了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方法与理念,助力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一、巧设问题,激活探究深度
课堂伊始,徐教师通过对比“24+5”与“24+8”的算式,抛出关键问题:“为何同样是24加一位数,结果却从二十多变为三十多?”这一问题的提出,紧扣“满十进一”的算理本质,既呼应旧知,又直指新知的核心矛盾。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思考,逐步意识到“个位相加是否满十”是区分进位与不进位的关键。徐老师通过选择有思维深度的探究问题,避免了浅层知识的重复,引导学生触及数学的本质规律。
二、明确步骤,规范探究路径
在探究环节,徐教师以“摆一摆”“拨一拨”“议一议”等具体动词明确操作要求,如通过小方块摆一摆和计数器拨珠,让学生直观感受“10个一转化为1个十”的过程。例如,在计算“24+8”时,学生先将4个一与8个一合并为12个一,进而将10个一替换为1个十,最终得到32。清晰的步骤指令帮助学生有序操作,避免探究流于形式。徐老师还借助“对比摆方块与拨计数器的异同”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抽象出口算的逻辑,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升。
三、适时引导,强化教师角色
在自主探究中,徐老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当学生疑惑“多出的1条方块从何而来”时,徐老师及时介入,用“满十进一”的算理解释现象;当个别学生操作受阻,徐老师通过追问“个位相加满十后怎么办”启发思考。此外,徐老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归纳共性规律(如“个位相加满十,十位多1”),帮助学生梳理零散发现,形成结构化认知。
四、素养落地,彰显探学价值
整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更在操作、讨论、对比中发展了推理意识和运算能力。例如,在“看谁最聪明”闯关环节,学生通过尝试“24+□=3□”,自主探索一位数的取值范围,体会数学的灵活性与严谨性。徐教师以“探学”为桥梁,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为思维而教”。
本次教研课充分证明:探究性学习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以问题为锚点、以步骤为支架、以引导为推力,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建构知识、发展素养。这样的课堂,既是数学思维的练兵场,更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未来,我们一年级数学组将继续深化“探学”实践,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