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实 施 阶 段 总 结
(2024年9月~2025年1月)
《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自制定研究方案起,经过了理论学习、前测调查,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课题组活动及教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本阶段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1.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
2.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3.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多维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具体活动及成果
⒈ 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学期,课题组继续开展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科研思想上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
2.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初,由课题组长拟定本课题组的研讨计划,明确本学期研讨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再根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⑴ 开展每月一次课题组例会。
11月7日,为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洛阳中心小学扎实有效推进区立项课题《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的研究。本次活动邀请书香校园建设校校书香班班共读活动江苏区域负责人王赛老师现场开展《用共读的方式落实整本书阅读》培训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王赛老师围绕“书香校园 校校书香”活动介绍其形式包括寒假共读期、秋季共读期和暑假共读期,通过活动小学阅读量可达到约500万字,远超课标145万字。此次活动亮点包括共享资源,轻松组织;交流研究,教研增效;评优活动,营造氛围;课题研究和学术论坛;官媒平台,个人展示。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三个经典问题。围绕“读什么”问题,通过 “权威书目、三大维度、版本测评”三个维度展开讲解;围绕“怎么读”问题,探究出“利用资源、轻松推进,教学实施,计划科学、任务驱动,教学实施”四步骤推进;围绕“读得怎么样”这一问题,从“多元评价维度、形成阅读闭环、阅读能力测评”来进行实施效果检测。参与活动流程包括确认班级共读书目、老师为班级报名、借助阅读资源工具包组织学生共读、班级阅读评优颁奖教师四部曲和准备好对用版本共读用书、打印导读单、参与共读学生三部曲。王老师希望通过共读公益项目,助力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真正把书读起来,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⑵开展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
⑶开展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讨活动,4次课堂研讨活动。
具体研讨活动如下:
10月15日在洛阳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一场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之旅精彩开启。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民间故事》是五年级快乐读书吧中的推荐书目。《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饱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课堂伊始,李老师借助听歌曲、读关键词、看到照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趣猜故事,来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随后李老师重视封面、目录在整本书阅法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读封面,对比封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特点,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 :劳动人民创作,口耳相传; 再读目录,让学生学会索引,快速了解书本内容,从而快速的锁定目标,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李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田螺姑娘》《龙牙颗颗钉满天》两个故事,教给学生读民间故事的方法时,李老师也迁移运用了我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建构了“精读+略读+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体系。在交流研讨环节,听课教师畅所欲言。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对教学效果、课堂的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就整本书阅读到底如何实施进行了积极研讨。
10月23日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主题研讨活动,孙美芬老师执教了《中国古代神话》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神话故事》是部编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里的推荐书目,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鲜明。这本书是由许多个小故事集合而成的。神话来自于古代民间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起源及大地万物的认识和想象。
孙老师执教本课时,先通过看冬奥会徽章猜神话故事激趣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封面、目录、延伸阅读等方面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的特点;紧接着指导学生阅读《嫦娥奔月》,续讲《燧木取火》,知道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掌握了阅读神话的方法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借助学习单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再次感受到了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神奇的故事情节;随后通过视频,让神话照进现实,现代科技与神话相结合带来的极致的浪漫,展示了神话魅力,彰显了文化自信。最后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热爱阅读,让阅读伴随孩子的成长。
11月12日在洛阳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胡星燕老师展示了一堂《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推进课。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本节课的定位为整本书阅读交流推进,胡老师的课堂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为基础,依托共读书目《中国民间故事》,巧妙设计序列化教学环节,落实“有序、有痕、比对、深入”阅读,旨在培养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带领学生深入阅读,从而达到培养高阶思维的目的。在课堂中,胡老师带着学生交流阅读计划、采访阅读方式、展示阅读单,为学生前期的自主阅读搭建展示平台,基于书籍特点,开展分享活动。在课中布置学习单,通过梳理、比对、发现,归纳出中国民间故事在情节、人物、结局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表格支架中生成的一致发现进行质疑。胡老师直面真实学情,创设思辨契机,以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为切入点,用大问题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并借助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辨,探究民间故事永流传的原因,从而触摸到民间故事所表达的内核:“表达人民的态度——不屈服!”。
11月29日,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齐聚六(3)班,聆听了高英菊老师执教的《童年》导读课并进行了交流研讨。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高老师这堂课共分为丝丝相扣的五个活动单元。首先,高老师带着同学们绘制童年的底色。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童年可以是快乐的、自由的、值得回忆的,相对应的,童话可以是蓝色的、红色的、白色的,渐渐引出小说主人公阿廖莎“灰色”的童年:主人公在童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甚至亲眼目睹了父亲去世。通过介绍作者高尔基,又引出了一个个关于《童年》这本书的疑问,为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埋下伏笔。接着,高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探寻成长的密码,这里的成长不仅仅是关于小说主人公阿廖莎的,更投射出作者本人的经历,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自传体小说很特别,它当中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子,作者高尔基就是小说中阿廖沙的原型。虚构中有真实,真实中带着些虚构。由于自传体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读来特别打动人心.当同学们对自传体小说有了一定的了解,高老师又带着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童年》这部小说出现了数十个人物,课堂上重点剖析了主人公的外祖父,他一方面对主人公暴力冷酷,一方面又时常透露出温情,让我们看到阿廖沙的童年有苦有甜。透过深度的解析,让学生了解到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单一的,他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元的。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值得我们去读一读,随后高老师带着学生们制定了阅读计划,并且布置了创意读书作业。
12月2日在洛阳中心小学四年级3班,邵丹华老师展示了一堂《中国神话故事》阅读推进课。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神话故事》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里的推荐书目,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人物形象鲜明。这本书是由许多个小故事集合而成的。神话来自于古代民间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宇宙的起源及大地万物的认识和想象。邵老师执教本课时,猜神话故事激趣导入,以学生推荐神话人物上光荣榜为任务驱动,归纳神话人物的特征:神奇的本领,宝贵的精神,伟大的贡献;紧接着指导学生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方雷氏与梳子》,学生在阅读中再次感受到了神话英雄的特征;随后通过视频,让神话照进现实,现代科技与神话相结合带来的极致的浪漫,展示了神话魅力,彰显了文化自信。
12月31日在洛阳中心小学六年级8班,沈颖老师展示了一堂《童年》整本书阅读分享课。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童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经典书目,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寄居在外祖父家所经历的童年生活。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感受到主人公阿廖沙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本节课开头沈老师播放学生生活剪影,很自然地引出《童年》。而后沈老师带领学生梳理阿廖沙的通讯录,初步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学生借助这一阅读支架,在阅读中不断地完善“人物圈”,完善的程就是读进去的外在彰显。接着,沈老师引导学生聚焦阿廖沙“朋友圈”,通过多元聚焦,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鲜明与立体。然后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阿廖沙,分享一件与他们相处的温馨时刻,发一条朋友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面对挫折会如何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⑷开展以课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撰写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2023年10月,李玲霞论文《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发表于《向导》;2023年12月,李玲霞论文《巧用学习单助力整本书阅读有效开展》获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论文《基于学习单的整本书阅读有效路径初探》2023年度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2024年9月,李玲霞论文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发表于《向导》;2024年12月,李玲霞论文《猜想·聚焦·延伸:整本书阅读视域下思辨力培养路径初探》获2024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
2023年10月,邵丹华论文《小学语文整本书“思辨性阅读”的支架运用策略》发表于《当代教育》。
2023年11月,胡星燕论文《基于整本书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教学策略》发表于《新视线教育与研究》。
2023年12月,顾丽芳论文《建立单元整体视域,探寻群文教学途径》获区2023年度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获区2023年度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建构单元学习系统,转变群文阅读方式》获省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2024年1月,高英菊论文《浅谈小学思辨性整本书阅读教学》发表于《新视线教育与科学》;2024年3月,高英菊论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发表于《时代》。
2024年1月,沈颖论文《探究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开展策略》发表于《向导》;2024年9月沈颖论文《整本书阅读,优化自主阅读能力——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发表于《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6月,姜唯婷论文《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索》发表于《教育基础参考》;2024年7月,姜唯婷论文《让阅读成为常态,点亮学生人生》发表于《语文新读写》;姜唯婷论文《任务驱动,培养自主阅读者——以六年级上册《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获二等奖。
2024年8月,孙美芬论文《基于思辨读写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发表于《科学家》;2024年12月,孙美芬论文《班级优化大师 增效语文课堂》获2024武进区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孙美芬论文《搭建思辨支架,为整本书阅读护航》获二等奖。
2024年9月,上官婷妤论文《新课标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以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阅读指导为例》发表于《知识力量》。
二.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⒈ 课题组成员发展不平衡,有部分成员的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急需深入地理论学习,要能撰写有自己思考的课题论文。
⒉ 课题研究广度不够。本课题的研究,在前期的实践与探索中,各种课型的探索老师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学习基础,但是发现研究的方向还不够明确,基于思辨的整本书阅读还得深入思考,才能逐渐明确。
此次课题能够得到这么广泛的推广,缘于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努力,相信研究不是开始,大家将继续前行,为洛阳中心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作出更大的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