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小说 绘童年底色
发布时间:2024-12-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顾丽芳

为促进学校语文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11月29日,洛阳中心小学“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齐聚六(3)班,聆听了高英菊老师执教的《童年》导读课并进行了交流研讨。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老师这堂课共分为丝丝相扣的五个活动单元。

首先,高老师带着同学们绘制童年的底色。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童年可以是快乐的、自由的、值得回忆的,相对应的,童话可以是蓝色的、红色的、白色的,渐渐引出小说主人公阿廖莎“灰色”的童年:主人公在童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甚至亲眼目睹了父亲去世。通过介绍作者高尔基,又引出了一个个关于《童年》这本书的疑问,为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埋下伏笔。接着,高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探寻成长的密码,这里的成长不仅仅是关于小说主人公阿廖莎的,更投射出作者本人的经历,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认识到: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自传体小说很特别,它当中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子,作者高尔基就是小说中阿廖沙的原型。虚构中有真实,真实中带着些虚构。由于自传体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艺术加工而成,读来特别打动人心.

当同学们对自传体小说有了一定的了解,高老师又带着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童年》这部小说出现了数十个人物,课堂上重点剖析了主人公的外祖父,他一方面对主人公暴力冷酷,一方面又时常透露出温情,让我们看到阿廖沙的童年有苦有甜。透过深度的解析,让学生了解到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是单一的,他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元的。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值得我们去读一读,随后高老师带着学生们制定了阅读计划,并且布置了创意读书作业。

听高老师讲课,如沐春风,整个课堂衔接有序,层层深入,学生们全神贯注,意犹未尽。聆听高老师的课堂,对于促进学校六年级语文学科组教学研究、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洛小高学部通讯组  撰稿:吴婷 摄影:吴婷  审核:顾丽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