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实 施 阶 段 总 结
(2024年2月~2024年6月)
《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自制定研究方案起,经过了理论学习、前测调查,到这一学年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课题组活动及教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及进展
(一)本阶段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1.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研究
2.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3.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多维评价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具体活动及成果
⒈ 理论与实践并进
理论是实践的航标。因此,进行理论学习是我们课题组一定要坚持执行的工作重点之一。这学期,课题组继续开展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科研思想上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
2.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例行课题组常规
每个学期初,由课题组长拟定本课题组的研讨计划,明确本学期研讨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再根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⑴开展每月一次课题组例会。
⑵开展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
⑶开展每学期至少1次专题研讨活动,4次课堂研讨活动。
具体研讨活动如下:
3月20日上午第一节课,在五(3)班进行了学科组学习研讨活动,高英菊老师进行了《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的教学。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活动,并作了深入研讨。在开始上课的时候,高老师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高老师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高老师让学生交流的同时,引导学生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这堂成功的课来自于高老师对教材独特而深刻地解读,只有深入钻研了教材,教学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假如对教材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留给学生的也只能是一个浮光掠影的模糊概念。只有具备踏踏实实的钻研精神,深入細致的鉴赏技艺,恰如其分的选择辨别能力,方能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灵魂”。以高老师所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文章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无忧无虑。高老师并没有仅仅拘泥于体会小姑娘的童真童趣。课前,她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先锋作家萧红的生平历史,这些丰厚的资料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高老师透过语言文字表面,引导学生走入了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走向思想的深刻与成熟。
4月3日上午,洛阳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齐聚五(5)班,聆听了顾丽芳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这也是整本书阅读课题组的一次导读课。《草船借箭》是五下第二单元“走近中国古典名著”的第一课,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顾老师由复习导入,引出话题——诸葛亮神机妙算,接着带学生走进故事的经过,聚焦任务,展开研读,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批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得出学习结果,然后联系课后“阅读链接”,继续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分析得出本课三个人物的形象,最后复习巩固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总结写作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激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动人的情节。在教学中,顾老师抓住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进行品读,在每个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推敲重点词句,从而深入阅读,使学习有效、有趣、有内容。在整个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顾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点,并点拨理解。细节的引导,可以看出顾老师对文本的“透”,而学生也在这种“透”中得到引导,有了进一步理解深挖课文的兴趣,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值得学习。在后面的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环节中,老师让学生通过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继而对故事情节和整本书的阅读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阅读书籍提供了丰富的支持。课后,五六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细致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顾老师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新。教而不研则浅,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取长补短、智慧共享的目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5月15日姜唯婷老师在六3班执教《骑鹅旅行记》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洛阳中心小学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及“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组员参与此次活动并进行了交流研讨。课堂伊始,姜老师先让学生分享展示《骑鹅旅行记》的阅读计划表,学生畅所欲言,在分享和比较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课堂得以呈现,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随后在四个推进活动中课堂层层深入:推进活动一,分享旅行路线,梳理成长轨迹;推进活动二,聚焦人物,对比成长变化;推进活动三,聚焦选择,思辨成长原因;推进活动四:回归作品,感悟经典魅力。课堂上孩子们结合自己课前绘制的尼尔斯骑鹅旅行的路线图,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情节中畅谈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由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到转化为对人性美好真诚的探索,从而丰满了对尼尔斯的人物想象。在品析尼尔斯变化过程中,姜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三次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成长。随后,随着话题深入从他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那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呢?你觉得什么样才是成长?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什么?话题把整个这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思辨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们在思维的火花中得到心灵的成长!把读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把思维发展和精神滋养合二为一。思想有声,行动留痕,在时光里赶路,在研讨里收获。课后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老师纷纷表示这堂展示课让他们受益匪浅。本次研讨活动,全体观摩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课的特点、要点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加深了老师们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相信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课堂,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
6月7日,洛阳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及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组齐聚六(11)班,一起跟随沈雪莲老师走进《诗经》,并进行了交流研讨。与经典同行,与语文同行。经典作品经浩瀚历史长河直抵人心,《诗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诗经》,了解《诗经》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文学的情感,沈老师准备了多首小诗,循序渐进让学生体悟诗中蕴藏的情感。上课伊始,沈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发现可以用四字短句概括场景内容,这样的四字现象就叫作“诗经现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经》语言的节奏美。紧接着沈老师出示《无衣》,通过2020年各地华人支援武汉寄来医疗物资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理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中深厚的爱国情怀。在教学《鹿鸣》这首诗时,沈老师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院士入手,让学生明白院士的名字就出自《诗经》。而后出示曹操的《短歌行》,学生看到很多诗句也出自《诗经》,体会《诗经》在古代的巨大影响力。六年级语文书中只节选了《采薇》的片段,对学生理解将士思乡、厌战之情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沈老师直接带领学生学习《采薇》完整的诗篇,让学生发现薇菜慢慢长大,战士常年打仗不得回乡,等战争终于胜利,战士已成老兵的伤感之情。最后一首《蒹葭》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并跟着音乐唱一唱,感受《诗经》句式整齐、回环往复、音韵和谐的音乐美。文字有温度,词句知冷暖,在课堂的尾声,沈老师总结了《诗经》的特点,并推荐学生读一读《诗经》,感受古人的生活和质朴真情。听课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发言浅谈自己的听课收获,一致认为沈老师的课堂语言如诗如画,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挖掘深入透彻;教学容量丰富充分,旁征博引,而又妥帖恰当,不蔓不枝。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左右为师。本次教研活动为所有老师奉上了一场教育盛宴,更给课内课外语文的阅读和学习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思考和实践中前进,积跬步,至千里。
⑷开展以课题研究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撰写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⑸总结本学期的研究情况。
二.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⒈ 课题组成员发展不平衡,有部分成员的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急需深入地理论学习,要能撰写有自己思考的课题论文。
⒉ 课题研究广度不够。本课题的研究,在前期的实践与探索中,各种课型的探索老师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学习基础,但是发现研究的方向还不够明确,基于思辨的整本书阅读还得深入思考,才能逐渐明确。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学习课题的相关理论资料,加强课题成员的课堂实践,同时,加强课题成员之间的相互探讨,集集体之智慧,探教研之新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