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年二年级数学学科组在学校数学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围绕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按照学科组计划,2023年4月12日上午第三节课黄兆萍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集聚二(10)班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
黄老师虽然是转岗教数学的,但她平时能虚心学习、坚持听课,因此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在多样的活动中,逐步帮助学生体验1时、1分的长短,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黄兆萍老师说课:这节课导入设计新颖。我将测量长度的直尺,弯曲变化成测量时间的时间尺,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出新知。这节课围绕时针、分针、大小格、十二个数字,以它们的内在联系为线索,用多元的手段教会学生时钟计时的方法。在教学整时环节,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发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学生参与度会更高,知识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李彩芳老师:从长度尺建构时间尺,唤醒学生原有认知,让新知找到生长支点;从认钟面→认计时规则→认分时分关系→认整时→体验时长,各环节推进符合知识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动笔中获取新知,师生互动和谐。建议让学生明确,时针数大格,一个一个数,分针数小格,5个5个数,牢固掌握,至于其他技巧学生自己感悟,不推荐在课堂引导。
朱丹萍老师:由一把尺出发,引导学生先认识钟面的结构,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认识大格、小格,知道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认识整时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建议可以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他们总结出认整时的方法。
臧婧老师:黄老师依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伊始就出示一把尺,围成一圈,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让学生相识钟面,特殊是相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又问还缺点什么?缺少三根针和小格。使学生通过详细的观察,更全面地相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视察时针和分针的同时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在这个环节中,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去视察,在视察、思索中理解。
邵凌琰老师:黄老师的设计有新意,由一把直尺引入本课,将直尺和钟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它们都是用来测量的工具,并且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好的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且提前让学生感受1分钟,然后将学生自己的体验放入课堂,让学生更贴近课堂,体验感更好。
吴珊老师:黄老师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 所以借助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时、分,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钱燕芳老师:整堂课围绕时分,时针怎么数(一个一个数),分针怎么数(五个五个数),这部分训练比较扎实,为认识几时几分打下基础。我有一点疑问:8:00那两个点是分秒占位吗?
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小结方法。
2.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