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3-04-0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丹萍

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年二年级数学学科组在学校数学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围绕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按照学科组计划,2023年3月30日上午第二节课李彩芳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集聚二(12)班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认钟表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些经验,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自主探索并获取相关的知识。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练习活动中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1时、1分的长短,在充分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李彩芳老师说课:这节课导入设计新颖。我带领学生从一把12厘米的直尺,弯曲变化成测量时间的时间尺,沟通测量工具之间的关联性,让时间知识的建立找到旧知的基础,打通知识之间新奇的通道。

这节课教学流程环环相扣,细节把控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我打破教材编排,创造性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识钟面(记数位、数大格、辨指针、数小格),第二节环节认时,分,明确时针和分针的计时规则和时分关系,第三环节结合学生一天的在校活动认整时,发现整时时针和分针特点,第四环节感受1分、1时的具体时长,形成时间观念,第五环节拓展数学文化“古人计时”。

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面向全体,训练扎实,感受深刻。如感受1分有多长?我安排三个层次,第一次看1分钟舞蹈后谈感受,第二次学生亲自体验1分钟我能做什么谈感受,第三次看1分钟中国人在做什么谈感受?

朱丹萍老师:本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1课时,知识点多,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但李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从“长度尺”引申到“时间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另外,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建立时间观念,特别是对1分的体验非常充分,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在活动中逐步加深1分的时间观念。

邵凌琰老师:李老师这节课整个设计很充实,课堂节奏紧凑,内容完整,并且授课内容很扎实。开头引入很新颖,由一把直尺导入,让同学们感受到直尺是测量长度的一种工具,再把直尺卷起来,建立起与钟面之间的联系,巧妙的导入本课,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堂,衔接得很好。后面感受1分钟的方式和角度也很多样,学生们有人觉得1分钟很短,有人觉得1分钟也可以完成很多事,多种感受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对整节课的内容更有兴趣,效果更好。

钱燕芳老师:认识时分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虽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但学生一般只会认电子钟上的时间,对于钟面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李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直尺入手,把直尺变魔术变成钟面的形状,让学生一下子就被这堂课吸引了,再让学生看看像什么(钟面),比钟面少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逐步介绍钟面上的各个部分并安排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钟面。这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的训练了时针、分针的转动的时间计算。

臧婧老师:课堂中,李老师学生,有引导,有帮扶,有开放,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一分钟时长很抽象,李老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从多种角度让学生体验到了一分钟。李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在发言中增强自信,可以说这是一堂准备充分、扎实的课。

吴珊老师:李老师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李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柴梦佳、黄兆萍老师:李老师的课导入设计新颖,开篇即入题,用一把“尺子”变身成“钟面”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观察发现少了什么,引出时针、分针和秒针,再深入了解特点粗、长、细,层层递进。在课上感受一分钟,引导学生知道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我们要珍惜时间。

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

2.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