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按照学科组计划,2022年10月19日上午第四节课邵凌琰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集聚二(7)班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而操作、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四道例题,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求分”的探索过程,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除法作准备。
邵凌琰老师说课: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分清什么是平均分,通过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等方法加强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本课以孙悟空师徒四人摘桃为情境,开展了相关学习,以此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先是让学生自由把6个桃分成2堆,得到3种不同的分法,由学生最喜欢的分法来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直观理解平均分的意思。了解了平均分之后,再继续引导学生先摆一摆花片来找到6个桃有不同的平均分的方法,并通过比一比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同,但是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再次强化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判断平均分、改成平均分和说一说平均分来巩固新知,最后通过12个桃的多种平均分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规律,并发现平均分和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吴珊老师:本节课,在邵老师一步步引导下,通过看、想、说、摆、猜、提问题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一种分法文字表达的含义,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建立起平均分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对一种分法不同的过程和共同的结果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认识除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臧婧老师: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邵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钱燕芳老师:邵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苏华婷老师: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基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特别是能做到讲练结合,并注重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整节课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李彩芳老师: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开展。感知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水到渠成的,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操作中建构“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2.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引发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情境。
3.站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