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三)
发布时间:2021-12-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丹萍

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按照学科组计划,2021年12月22日上午第三节课潘立飞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上册《8、7加几》,一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集聚一(5)班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课后大家围绕主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了研讨。

潘立飞老师说课:本课我从复习9加几导入,唤醒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从而进入87加几的新课学习。在新授环节中,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追问怎么一下子看出来有8把和7把的,体会10这个数的特殊性。列好算式后,有学生算出来得数了,但我还是鼓励学生经历小棒验证的过程,从操作过程中,反映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理解8+7的计算方法。进而继续鼓励学生找找不同的方法计算,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巩固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算法的多样化以后,在试一试的环节计算7+9时,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不仅会把7凑十,还会想到把9凑十,还找到了想有联系的算式9+7和连加算式7+3+6等计算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而不是死授一种方法将学生束缚住。这也为以后学习65432加几奠定基础。

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整理了所有的8加几和7加几的算式,通过算一算,找一找,发现了其实算式的得数和加上的数之间还存在着联系,利用这个联系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

刘希老师:潘老师的课借助9+几进行复习导入,提前巩固9+几通过凑十法来运算,把它转换成10+几,用这个方法研究今天的8+几和7加几,在课堂过程中,通过摆小棒,移一移,知道计算8+7的方法多样化,不仅可以把8和2凑成10,也可以把7和3凑成10,在后面试一试的部分,也在巩固方法的多样化。潘老师整节课注重孩子的多样化计算,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也能够通过方法的不同,比较出简单快捷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能力。

邵凌琰老师:潘老师紧扣教材,以复习9加几导入,先唤醒同学们对凑10法的回忆,并借助这种方法来学习8、7加几,将知识点之间衔接起来,过渡自然,学生也很快能接受。在新授过程中,给学生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认可学生的多种方法,无论是见8找2来凑10,还是见7找3来凑10,亦或是通过摆小棒,这样也让同学们理解多种计算方式。虽然在过程中有同学习惯性的往前面一个数去凑,但是也通过多样化计算方法打开了学生新的思路,不局限于之前的经验,并且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还提到分步计算,和前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衔接,老师也借此将两者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认识的更全面。

臧婧老师:潘老师注重知识的正向迁移,温故知新。首先复习9加几的口算,回忆凑十法。在研究8+7的算法时,重点研究凑十法,借助小棒,圈一圈等方法算一算,由于前面有了学习经验,潘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学生们便能很好地说出算法了。其次本节课也重点突出了算法的多元化,可以想有学过的联系的算式,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凑十,也可以利用学过的连加来计算。对比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毛和璐老师:潘老师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借助9+几的旧知引入8、7加几。在教学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旧知的迁移,学习新知。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对新旧知识的对比,感知和归纳,为学生理清思路,以便让学生更快,更系统地掌握新知。同时,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的情况,大加肯定,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马丽红老师:潘老师教学重点非常突出,训练比较到位,特别注重学生算理的训练。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路,让学生口述算理有话可说,扎实有效的掌握8、7加几的口算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及时评议反馈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能明白错误原因,并加以巩固强化新知识。

朱丹萍老师:潘老师借助9加几的计算经验,引导学生借助摆小棒、移一移自主探索8+7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能想到把8和2凑10,还想到把7和3凑10,对凑十法的认识更加完整,在“试一试”中不仅巩固了凑十法,更实现了方法多样化,为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助力。口算7+9时,一学生说想7+1+8,老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一错误资源再次明确7和3凑10。

建议:虽然学生能把9加几中习得的凑十法迁移运用到8、7加几中,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把后一个加数凑10时的计算框架图,理解存在困难,同时还要进行方法多样化,难点叠加,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先扎实掌握凑十法,再对方法多样化、对比优化,让学生灵活选择方法,提升计算技能。

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2.计算教学时先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再进行方法多样化或优化,因此可以对教材进行一些重组整合。

3.预设要充分,课堂上要用好生成资源,突破重点或难点。

 

随后刘希老师、邵凌琰老师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调整,在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基础上,增加了6加几,在对比观察中,学生对凑十法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建立并巩固了“凑十法”的模型,并从9加几的计算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发现876加几的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效果较好。计算方法多样化和方法的优化则放到5432加几的教学中。



9.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