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1-12-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丹萍

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按照学科组计划,2021年12月2日上午第三节课臧婧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年级全体数学老师集聚一(4)班教室,参加了本次活动。

臧婧老师说课:本课先是复习括线问题,让学生忆起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利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迁移到连加连减的学习上。通过“说一说、列算式、算一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例题开展讨论和交流,通过新旧算式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知把几部分合起来可以用连加算式;从总数中连续去掉几次,可以用连减算式。本课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说一说题意,去理解列出算式的意义,其次在于让学生感知连加连减是如何计算的,能够规范说出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朱丹萍老师:“连加、连减”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1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臧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列算式、算一算”自主探索,并把连加、连减和之前学的加法、减法进行比较,沟通联系,突出不同。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可以对教材进行一些重组整合,比如:学习连加后,可以进行相应的练习,及时巩固,总结出连加这一类题的相同之处,对连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连减同样如此。最后把连加和连减进行对比,连加也是从合起来的角度想的,连减则是从分一分的角度想的,但他们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邵凌琰老师:臧老师的课堂同学们都很认真积极的参与。但是我觉得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一下教学板块,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意思,将3道连加例题放在一起,并做对比,引导学生理解连加和之前学习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加深对连加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把学习连加的经验迁移到连减,尝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可能效果更佳。

毛和璐老师:臧老师的课堂学生们听课认真,举手发言积极,教学过程板块清晰,教学目标明确。但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对连加算式的读法,更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连加意义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较多相对学生说的较少,要让学生多说老师少说,这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也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

潘立飞老师:臧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环节,臧老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对知识进行迁移,深入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整堂课,臧老师由扶到放,充分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对于问题的解决教给学生解决策略和方法,比如说先说一说,再列算式,最后算一算,让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建议合理分配好各部分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巩固。

刘希老师:臧老师的课堂从学生感兴趣的熊大熊二入手,抓住学生的眼球,然后整节课以熊大农场为主线,先复习加法和减法,知道合起来列加法,从总数中去掉列减法算式,然后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复习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会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整节课中,臧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说一说,多种形式的说,指名说,男女说,开火车说等形式,提高学生完整性表达的能力。建议安排好时间,说的时间有点多,可以在协调一下。

马丽红老师:臧老师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教学模型,这是比较重要的。臧老师创设有趣的情景,首先让学生懂图意,而且明算理,会计算,教材处理很到位。同时臧老师大胆暴露学生问题,展示学生的不同算法和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要围绕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重组整合。

2.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方法的迁移。





8.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