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研活动
2021年5月12日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潘立飞老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5月13日上午学科组的每一位老师围绕主题“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进行了研讨。
潘立飞老师说课:本课是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算法,理解算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有条有理地表述计算过程。因此,我以学过的口算导入,明确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新授环节,我以数学书的主题图为主线,找条件,提问题,列算式。在列式计算过程中分别教学两个算式24+6和24+9的计算方法。教学24+6,考虑到有些孩子已经会计算,但不确定对不对,有些孩子还不会算,我就设计了会算的小朋友可以找自己算一算结果,再用小棒验证,有困难的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根据过程想想怎么算的,两人合作,互相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活动结束后,指明一人和大家分享一下过程,这里主要突破一个难点,就是进位,我引导学生回忆10个一就是1个10,小棒满10根就可以捆成一捆,用实物帮助孩子理解进位的过程,有效突破了难点。再由摆小棒的过程思考计算过程。这时,24+6的计算方法已经明了,再让孩子们看着分解式练习说一说,记一记,加深印象。接下来是24+9,鼓励学生可以根据刚才的学习过程,自己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考虑到可能还会有孩子没有掌握,所以还是会允许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先摆小棒再计算。再次让孩子看着分解式练习说计算过程。通过总结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给孩子渗透转化的思想,感受碰到困难,可以想想用转化的方法把它变得简单。再通过比较这两个算式和课前复习的24+5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区别,并揭示进位。最后,我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练习,巩固新知,进一步理解算法,内化算理。
张莉老师:本节课上潘老师紧抓书本的例题,由学生自主提问并列式,出现了三条算式,由学生自行解决已学过的不进位加法以作复习。使学生通过复习,唤起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本节课的重点在进位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满10进1”是一个教学难点。在课上,潘老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揭示算法,为学生很好的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供了保障。第二部分加强难度不演示小棒,学生练习加强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必要。练习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
查建华老师:整节课潘老师先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摆小棒直观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学生说出24+6的计算方法。对于后面24+9的学习学生脱离可以小棒直接计算做了铺垫。并且潘老师用磁贴让学生发现算算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进位加法。这节计算课,练习量充分学生掌握的扎实。
邵晓璐老师: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潘老师把计算也上得很扎实,计算练习设计得由易到难。潘老师通过前后计算的对比,突出强调当个位满10才要进1,避免让学生形成误区,学了满10进1就忘记了之前的不进位加法。把前后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现共同点,理解不同点。
朱丹萍老师:1.借助小棒摆一摆的直观操作,理解满10进1,有效突破了“进位”这个难点。建议在比较小结环节,可再次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理解为什么得数的十位多1。2.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时转化为学过的算式,题组算式再次借助几加几来计算,还与之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做比较,整节课时时处处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研讨,达成共识:
1.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可以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借助直观操作有效突破难点,做到算理与算法相结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