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主题学习研讨活动
2021年4月7日一年级数学组围绕“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开展主题学习研讨活动,活动分两个议程:1.每位老师讲解一道易错题或难理解的题,大家相互学习借鉴;2.集体备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朱丹萍老师:数学书P63“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1)复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利用方法迁移,试着估算竖式的得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67-26,个位够减的,十位6-2=4,得数是四十多;41+48,个位不满10,十位4+4=8,得数是八十多。(3)用竖式计算,并观察得数和估算结果一致。
这样做,一方面是通过语言训练,掌握估算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估算做铺垫;另一方面培养孩子估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张莉老师:数学书P62第7题,首先先让学生读题,了解条件和问题,明白有两个问题,还要搬多少把椅子和还要搬多少张桌子,明白条件有48人开会,需要48张桌子,48把椅子,再让学生列算式。
邵晓璐老师:数学书P61第5题,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多少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首先从问题入手,理解配套的意思,就是上衣和裤子同样多,然后再次明确“还要做多少件上衣”的意思,就是指上衣少,上衣比裤子少多少件。转化成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最后理解题目意思之后再列算式。
潘立飞老师:数学书P56第9题,看着表格分别说一说和游泳圈、泳帽、泳镜有关的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想想怎样求这个问题,自己解答。做完以后,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原有的-卖出的=还剩的,分别去检查括号里填的数对不对。
查建华老师:补充习题P30第5题,3道小题分别求学校体育室足球还剩多少个?借走多少个?一共借走多少个?三道小题分别带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明确数量关系(1)原有一借走=还剩,(2)原有一还剩=借走的,(3)一年级借走的+二年级借走的=一共借走的。在理解题目意思以后再做题。
陶叶英老师:关于“够不够”的问题,根据以往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会有一部分学生算式会写,但最后判断“够不够”的时候,会选错。问题在于不知道题目问的是“谁够不够”。因此在解决这类题时可以尝试这样做:每次读完题,可以强调问下:题目问的是什么东西够不够?并且在列出算式后比大小时,把这个数量写在前面,大于号就是“够”、小于号就是“不够”。这个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让他们养成这样的习惯。
通过研讨达成共识的:
1.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借助读题、画图、做动作等直观理解,抓住加法、减法的本质。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3.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培养检查的习惯。
第二个议程是集体备课《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教学注意点:
1.精心设计复习导入,沟通联系,凸显区别。这一教学内容是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基础上的再学习,要设计好复习导入,既沟通联系,又突出进位加和不进位加计算时的区别。
2.借助直观学具操作,理解“满10进1”的算理。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学具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走到抽象思维。
3.注重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比如说24+6的计算过程:24分成20和4,先算4+6=10,再算10+20=30。
4.习题的设计要生动有趣,体现层次性,课堂巩固环节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全面参与,注重反馈与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