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约课、听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0-10-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徐敏洁

低学部二年级数学组开展约课、听课活动

为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年级数学组以约课、听课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0201014日上午第三节课,臧婧老师在二(8)班执教了《认识平均分》一课。

新课开始,臧老师通过带给学生的礼物入手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把6个桃分成2堆,可以怎么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思考为什么都喜欢3个3个放的这种方法,从而初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小棒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的区别。其次臧老师从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出发, 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再到1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种生活问题,学会去应用平均分;这里臧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先数一数每种零食的总数,再说一说分法,来巩固平均分,使学生能够熟练准备的把一些物体,每( )个一份,分成( )份。最后拓展平均分,从12根小棒出发,帮助它们平均分,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熟练掌握平均分,发现平均分跟乘法也是有联系的。

课后,二数教研组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研讨。大家认为,二(8)班学生的课堂表现良好,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见臧老师功在平时。教学时,臧老师不仅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而且重视由“动手”向“动脑”的过渡,切实促进学生由单纯的操作经验向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转变。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强调“平均分”的意义,在分分圈圈中完善“平均分”的建构,在数学想象中内化“平均分”的内涵。

课后通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

1.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语言训练。

2.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低学部通讯组   撰稿:徐敏洁  摄影:徐敏洁  审核:李彩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