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中心小学各学科组学习研讨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 2020.6.17 | 活动地点 | 会议室 | 主持 | 蒋建军 | 记录 | 谢荣贵 |
活动名称 |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 ||||||
出席成员 | 全体四年级数学老师 | ||||||
活动仪程 | 1.布置本次线上研讨任务。 2.各成员对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3.部署下周研讨任务。 |
活动记录:
许筱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在第-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这些知识经验为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形成,学生会增加许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例1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各部分名称,例2三角形的底和高,例3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例4三角形的内角和,例5三角形按角分类,例6等腰三角形,例7 等边三角形。
尤玲琦:认识三角形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比较多,教材编排七道例题和两个练习教学三角形,先是三角形的一般特点,包括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等。这些是三角形的基本特点,每一个三角形都具有这些特点。然后是三角形的分类,看三角形的内角,可以把三角形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看三角形的边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其实,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都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教材考虑到三角形的按角分类比较简单,适宜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三角形按边分类比较复杂,只要求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暂时不提三角形的按边分类。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教材考虑到学生有学习三角形的经验,具有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条件,只编排-道例题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编排一道例题教学梯形的知识,编排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庄洁:做三角形,感受它的边、角和顶点。例1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安排了三项教学活动。首先,呈现一幅长江大桥的照片,从中看到一些三角形,并联想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三角形形状的物体,从而引起对三角形的回忆,把心向集中到继续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上面。然后画三角形,把头脑里的三角形表象用图画表示出来,经历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体会三角形的边与角的特点。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反思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怎样画成的。最后,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是画三角形获得的体会,是对三角形形状特点的描述,是对三角形的概括性认识。例题还给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这是-类几何图形的标志,代表了整个三角形集合。在三角形的图画上能清楚地看到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不安排画三角形,尽管也能教学图形的形状与结构特点,但学生获得的体验不会像现在这样深刻,认知活动不会像现在这样主动,学习效果不会像现在这样好。
谢荣贵:“围”三角形,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这个知识。首先给出四根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的小棒,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动手围围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并感受到这些“围成”和“围不成”与所选择的小棒的长度有关。然后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这道例题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教学应注意三点:第一,课前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的小棒,人人都有做三角形的条件。第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经历围成三角形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并保证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引导学生从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时候,他们的直接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三角形,如果另一端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观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用小格的长度关系来解释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邵惠芳: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体验对边互相平行,感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8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从识别某些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四边形开始,让学生在栅栏、 扶梯、篱笆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并仿照这些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在方格纸上画图有两点好处:一是借助方格纸上的横线互相平行的事实,能方便地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上下对边,体会这组对边互相平行(或者借助方格纸_上的竖线互相平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左右对边,体会这组对边互相平行)。二是在方格纸上能体会另一-组对边可以互相平移,即左面(上面)的边能平移到右面(下面)边的位置上,右面(下面)的边能平移到左面(上面)边的位置上,感受这组对边也互相平行。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含义,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学生识别某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动形总是依据这个特征做出判断。因此,认识平行四边形,要尽量让学生加强体会。
陈海滨:量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四年级上册教学平行线的时候,曾经在两条互相平行的中间画三条垂直的线段,通过度量发现画出的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那时候,学生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体会平行与垂直是不同的位置关系,并利用平行线之间的垂自线段长度相等,体会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个活动,也是本单元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起点。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互相平行的对边,每组对边之间有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一个平行四边形通常有两条长度不相等的高。教材把两条高分两步教学,先讲平行四边形上下一组对边之间的高,再讲平行四边形左右一维对边之间的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理解高的概念,掌握画高和度量高的方法。例8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要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重线”。画线段的方法一般是在边上确定一个点,从这点向对边作垂线。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理解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高的描述式定义就有了感性认识。例题创设的活动情境比较开放,“在平行四边形的条边上任意取一点”, 这条边可以是平行四边形上面或下面的边,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左面或右面的边,这个点可以是平行四边形的顶点,也可以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顶点。
王振方:“动手做”,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画出雪花图案。练习十四的后面有一次“动手做”,安排两项内容。一项是两根长度相等的长吸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短吸管,用线穿起来,做出一个长方形。拉动这个长方形,会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继续拉动,会形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这项操作中,能够体会长方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感受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般的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还能感受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这与平行四边形是一样的。这些感性认识,是以后探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内在关系的基础。另一项是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加一根吸管,这样平行四边形就“拉不动”了。这是因为添上的那根吸管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都有稳定性,它们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也就不会变形了.学生在这项操作中,能体会平行四边形不稳定,会变形(能拉动),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单元整理与练习的后面有一次“动手做”,利用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画出雪花图案。教村图文结合,示范了画法。 重点1.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2.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3.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1.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2.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画梯形的高。课时安排:10课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