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和可能性复习研讨
发布时间:2020-07-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晓英

洛阳中心小学各学科组学习研讨活动记录

活动日期

2020.6.11

活动地点


主持

张晓英

记录

李秋云

活动名称

统计与可能性复习

出席成员

张晓英、许飞、陈幼峰、马奕文、邹孝莉、万钧、李秋云

活动仪程

1.分析教材,梳理复习要点

2.讨论复习策略。

3.总结

 

活动记录:

一、分析教材:

张晓英:统计与可能性”方面的内容分统计和可能性两部分复习,与课程标准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设计基本一致。小学数学几乎没有涉及概率的实质性内容,只要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为第三学段教学概率知识作些铺垫。所以,教科书里不提“概率”,用“可能性”代替。

二、策略研讨:

陈幼峰:

复习统计时注重统计活动,突出收集、整理、描述与利用数据的过程。新课程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片面追求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与技术,因为这不是统计活动的全部,甚至不是统计活动最重要的部分。统计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统计活动的本质是数据活动,是围绕数据的采集整理、呈现交流、分析利用而展开的活动。所以,无论是统计的新授教学还是复习,重点都要向数据活动转移。

马奕文:

加强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网状知识结构。关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加关注不同形式的知识背后的内在一致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统计的调查范围逐渐扩大,从小组内、班级里、学校中到同学家庭、自己家的邻居,直至所在社区、村镇、城市;调查内容逐渐多元,从同学的年龄、身高、体重到喜欢的食品、玩具、体育活动、电视节目,直至住房面积、固定电话、家用电脑;调查方法逐渐完备,从全员调查到抽样调查,从面对面地询问到发放调查表;调查技术逐渐提升,从画“”记录到画“正”字整理,从小范围的整理到大范围的汇总。可以说,学生已经参与了许多调查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体会与经验。教材在“整理与反思”里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开展过的调查活动,反思使用过的方法,唤醒已有的收集数据经验。教学时,可以就曾经调查过什么、怎样调查的、得到了哪些数据、有什么体会与经验等方面,启发学生回忆。当然,这时的整理不会太具体,更不能太零星琐碎,只要理出几点主要方法就可以了。如通过调查收集信息,利用调查表了解情况,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先小组内统计、再汇总出全班或全校的数据等。

 

万钧:

以点带面,突出核心概念、核心原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一方面要摆脱罗列知识点、汇编概念与法则的局面,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梳理知识脉络的线索。

例如,要求把六年级三班20名男生的仰卧起坐成绩分段整理,得出各段的人数,并填写统计表。分类整理和分段整理是很常用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小学数学先教学分类整理数据,后教学分段整理数据,后者的要求比前者稍高一些。所以,总复习只编排分段整理的练习。统计各成绩段的人数,可以一段一段地数。如,先数出成绩优秀的人数,再数出成绩良好的人数……也可以用画“正”字的办法同时统计各段的人数。

邹孝莉:

选择合适的形式表达数据,尽量让数据内容直观形象,便于人们接受。通过调查与整理,得到的数据通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达。选择表达数据的形式,是为了清楚地表现数据的内容,便于人们了解数据的具体含义,并透过数据深入认识事件或现象。教材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统计图在呈现数据时的作用。

李秋云:

各种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时各有特点:条形图利用不同长度的直条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十分鲜明;折线图利用不同高度的点表示不同大小的数据,连接每相邻两点的线段组成的折线,直观表达了数据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扇形图利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小不同的扇形以及写在扇形里的百分数,表示各个部分量在整体里所占的份额。由于各种统计图在表达数据时各有优势,人们总要根据数据的内容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许飞:

教学应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三分之一的”,培养从“形”想到“数”、由“数”想到“形”的初步意识。第二部分解决三道百分数(分数)实际问题,这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结合得非常紧密。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是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无论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百分数,还是在扇形统计图上表示出各个百分数,都要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要求把扇形统计图里的信息,改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一方面要把扇形统计图里的各个百分数,转化成对应的具体数量,另一方面可以感受扇形图与条形图在表示数据信息上的不同。

张晓英:

小学数学教学可能性,一般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比较简单的游戏或现象里提取教学内容,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先是初步体验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确定性事件),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事件、随机事件),然后体会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这些就是小学数学有关可能性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复习可能性知识,教材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可能性的?”并且要求“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什么情况下不相等”。这是对过去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会有些突然,尽管能明白问题,但不知道怎样回答。所以,教师应适当提供现实的背景或具体的游戏,降低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难度。如,在摸球的情境里说说可能性,在转盘的情境里说说可能性相等和不相等。

三、总结:

复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教材分统计、可能性两节编排。

1 注重数据统计活动,突出收集、整理、描述与利用信息的过程。

第一,回顾开展过的调查活动,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第二,选择合适的描述数据的方式,使数据内容具有直观性。第三,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估计,发展统计观念。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2)可能性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逐步深入。

第一,通过三个讨论题,分两步回忆学过的内容。第二,编排五个实际问题,分层次地应用可能性的知识。第三,让学生温故知新,主动地复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