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课例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宋瑜
教材分析:《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片段一、
师:那作者眼里这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牛在吃草
师:是什么样的牛?
生:“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
师:你能再把句子读得完整一点吗?
生:“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师:“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结合文中插图看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景色?(师圈画句中跟色彩相关的词语)
生:色彩斑斓。
师:是的,这个句子不长,但色彩很丰富,绿、黑、白、蓝,这些色彩是最让人愉悦的自然之色,美丽的画卷立刻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幅画卷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宁静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吃草本身就是很静的动作。
师:你真会感受,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宁静安详的感觉。
评议:这句话除了关注色彩的丰富,更要从整体的画面中感受氛围的宁静安详。但学生容易忽视色彩的特点,所以需要老师有意识圈画出和色彩有关的词语,引导学生的目光停留在这些词语上。除了引导孩子感受色彩的特点,我还引导学生从具体原因感受画面特点,特别要让学生明白这个画面为什么宁静,是因为景物、动物的静态。
片段二、
师:那作者在这里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生:牛吃草的样子,牛的各种姿态。
师:牛群在吃草时是什么样的姿态?谁能用一个词形容?
生:“专注”
师:有多专注?
生:“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师:就像人在思考时那样专注。那这个句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宁静的,安详的。
师:还有那些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宁静和安详?
生:我从“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感受到了宁静安详。
师:非常好!你能抓住关键词,用“我从 这个句子中的 (词语)感受到了 ”说一说吗?
生:我从“牛犊···”这个句子中的贵妇人、仪态端庄、家长等词语感受到了宁静和安详。
师;没错,一提到贵妇人和家长,就给我们带来一种完全不活泼跳跃、而是宁静安详的感受,让我们带着这种是感受,读好这句话、
师:那除了像贵妇人般仪态端庄的牛犊,和家长般威严的老牛,牛群的成年牛又是怎样的姿态呢?谁来说一说?
生:成年的牛像忠心耿耿的护卫,静静地站在牛群周围。
师:你的句子也带来了宁静安详的感觉,真好!请你带领大家一起读读这几句话,读出宁静安详。
评议:在感受牛的静态时,主要抓住关键词,从词语的特性去感受牛的静态,并且着重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用固定的句式完整的表达,比如“专注”“仪态端庄”这些描写神态和姿态的词语本身就是强调静态的,“贵妇人”“家长”等身份的人物也是常以不好动、静态展现形象的。
片段三、
师:那文中还有哪里带来宁静安详的感觉吗?
生:“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带给你宁静安详的感觉?
生:因为它说四周全是碧绿的草原和黑白的花牛,没有别的东西了。
师:你说的太棒了!那你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读,读出这个句子中宁静安详吗?
生:“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师:除了“全是”还有哪个词要重读?谁再来试一试?
生:“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师:你真会抓住关键词品读!极目远眺的意思是什么?
生:尽自己的视力所能向远处看。
师:所以“极”的意思就是尽,尽力的尽。好,下面让我们也像他一样,重读关键词,读出这句话的放眼望去,四周除了草原和牛群什么也没有的宁静安详的氛围。
评议:在这里我们着重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句子的氛围,重读关键词,反复朗读,感受“全是”“极”这些表示程度的词语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