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monks and a comb在小学英语复习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沈芳英
一、背景介绍
进入期末复习,学生进入疲软状态,教师如果还是以原来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那么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打折。而且,期末复习时,大多数是学生考试,老师批卷、评讲卷子。天天这道菜,任何人都会看到生厌。进入期末复习,两级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评讲试卷时,大多数需要老师精心评讲的是阅读,包括完形填空,完成上下文填空,阅读判断或选择。如何以故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案、组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时,仅就文章细节和某些事实向学生提问, 即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直接的或命令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必要的;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无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师生间和学生间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牛津英语教材的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意识的素材,从中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以two monks and a comb故事为载体。重点训练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以下几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质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这个故事文本,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有类似话题的阅读串联在一起。以交际法为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运用多媒体声、色、形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交际的空间,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案例实录
1、利用话题,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这篇two monks and a comb的文本以前,
我首先问学生:Do you know the monks?
学生纷纷眉开眼笑地说:Yes, yes!
我继续追问: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monks?
这时学生纷纷举手:They have no hair. They ……
T:You’re right. They have no hair. So do they need the comb?
S: Of course! No!
T: This story is about the monks and the comb. Let us read! What is the use of the comb of the monks? What an interesting story!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带着看似矛盾的问题,学生充满好奇心的开始阅读文本。而且有几个超出教学重点的知识点可以在文本中找出相同的句子,难点也就不难而破。如这篇阅读中的yous这个选项,是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超出小学教学知识点要求。但文本中出现了类似的句子,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完全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2、利用文本,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
我的阅读教学并未到此就戛然而止。这只是一道开胃菜而已。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Long long ago, the monk of the temple is old. He wants to choose one to be the head of the temple. But there are ten young monks. Which one is the best? The old monks think it hard. At last ,he has a good idea…… He let them to sell the combs.这一话题的引出,既为下面的故事小学作了充分的准备,又把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发言欲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提升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也为最后的写作作了铺垫。
T: How do the young monks sell the coms?
刚开始一分钟,学生无从下手,我适时点拨。Who needs the comb every day?
S: The women.
T: 和尚几乎每天在寺庙里,他们又怎样去把梳子卖给女人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一只只小手开始举起来了。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作为教师,我只能作壁上观,听着他们激烈而有序的回答。因为学生回答的是否恰当,完成也会做裁判了。几乎整堂课成了辩论课了。 我不时为他们精彩的提问和意想不到的回答而喝彩。在一种轻松、活泼、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各自的知识、能力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使得教师的教事半功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案例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教学生,而是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是知识感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提供给学生最大空间的思考维度和独立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1、利用现有资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交流话题,激发创新思维
在复习期间,面对单调乏味的学习方式,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让孩子拥有创新精神的本质其实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保护。孩子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好奇心更重,没有被条条框框限制住想象力,没有太多思想上的束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思维能力。想要让孩子具有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教育理念,让孩子拥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2、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我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创新思维之门,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交流、谈论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和信任,从而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合作精神。如在让学生们讨论the monks sell the comb的途径时,对于第一个踊跃发言的学生,虽然他的方法不合理,但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来做裁判,提醒学生们出售梳子的方式是否符合常理。
3、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铺设质疑创新思维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的需要”。人的思维总是同其己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创新思维活动也总是产生于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因此,在阅读复习教学中,我常让学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开创一条创新学习的新道路。在学生们纷纷讨论the monks sell the comb 的方法和途径时,我在黑板上列出要点,当同学说纷纷发言完后,我也把大家的要点梳理完毕,这时,我再让同学说写出这个funny story——the monks sell the combs.同学们此时很开心就拿出笔和本子,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书写了好多。时而有学生在停笔凝思,时而有学生在思考,不时又发出会心一笑。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把学生引入提问的天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