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材培训(2020.5.12)
——高学部五年级语文学科组开展云学习活动(九)
莫阳:常州市教科院本学期组织的教材培训采用线上教研的方式。我们五年级语文学科组在观看完课例后请各谈谈自己的所得。
李朦:看了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一文,我学习到了很多。视频里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思维表达放在第一位,贴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整堂课紧紧抓住课文情节和人物特点去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将自己设定为故事里的人物,更好地贴近了人物的内心,开拓思维,展开想象。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细节描写,与前面的单元连接,让学生加深对人物描写的印象,培养其写作能力。最后,在教学这篇小小说的时候,该老师多次提到“假如你就是这个孩子”“如果你在现场”等,并提出问题“会不会开枪”,学生带入情景去展开讨论,使其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
高英菊:五下第20课《金字塔》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金字塔夕照》昰一篇独具匠心极具意境之美的散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昰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首先就观看了该课的教学视频。在教学中,教者紧紧抓住了单元语文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重点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新课学习之前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利用文本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此外,本课的形式较为特殊,非连续性文本首次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正式编入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绝不是零起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并整理、筛选信息,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同时对两种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模仿中习得多样的表达方式。
陈晨:《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
顾丽芳:《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董贵福:课例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教师做到价值问题引领,引人深思。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带着问题思考,使学生感悟到金字塔的神奇,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会有很深的感悟。在现代人眼中,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朱伟:在课例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复述故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步入险境,利用板书梳理了孩子、猴子和水手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把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画下来,从而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得出孩子是在水手的笑声和猴子的放肆中一步一步走入危险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此刻在船上,你会怎么去救孩子?孩子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船长是怎么做的,把自己的办法和船长的做法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丽萍:对于《金字塔》一课,我最欣赏她引导学生学习非连文本时,不仅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老师还和学生一起筛选这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她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这样学生以后阅读类似的文本时就能运用这些策略。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即选择运用散文或非连的形式写一写故宫的红墙,这一设计精妙,让学生学以致用。
邓瑞芳: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样特别的课文,由两篇不同文体(散文和非连)的文章组成了课文,心里就想:这样的课文怎么上比较好呢?今天听了殷樱老师执教的《金字塔》一课,感觉她定位准,她明确“略读课文”(介于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之间)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时她充分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比如在课前她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利用文本、借助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莫阳:对于五下第17课《跳水》一文我尤其感兴趣,首先就观看了该课的教学视频。在教学中,教者紧紧抓住了单元语文要素: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理解,由关注阅读出发, 到关注学生表达,再到关注思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特点,抓住了情节紧凑合人物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在体验中思考情节变化及人物心情变化,形成对应,并让学生成为“我”带入角色,为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做好铺垫。尤其是在教学中还一直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详略安排,引导学生向读学写,为后面的习作服务。在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船长在关键时刻的思维过程)时能结合“会不会开枪”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感知船长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明智。总而言之,该课教学充分考虑文本特征及语文要素,学生的学习层层推进,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
顾鹏:听了殷樱老师的《金字塔》一课,我受益良多。本课是一篇非常特殊的课文。首先,它是一篇略读课文;其次,非连续性文本首次以课文的形式出现;再次,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加散文组合而成的组文。面对这样的一篇课文,殷樱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殊性,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殷樱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其特性,并加入了学习单这样的前置性学习任务。以此为平台,为学生找准了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合作讨论,更好地完成教学。另外,殷樱老师帮助学生从信息提炼、标题关注、图文互读、拓展追问四个维度解读文本,在延伸中比较不同文体,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持续生长和持续发展。
孙薇:听了《跳水这一课》,我感受到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过程中把课文内容和小小说的特点融合,并非直接列出小小说的几点特征,而是在学生自主朗读后,引导学生感悟所得。老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语气、肢体动作也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在“小说类文本教学”中给学生更好地创设情境,也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另外,该老师还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次提到“假如你就是这个孩子”“如果你在现场”等,当学生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从他们的思维导图作品中就能发现,其思维明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散。
宋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课例将重点放在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