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教与学(2020.3.20)
——高学部五年级语文学科组开展云学习活动(六)
根据线上学科组研讨计划,五年级语文学科组按照惯例进行研讨。本周主要学习了第二单元的《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三篇课文,今天的在线研讨主要是两个任务,一是就这三篇课文我们讲讲自己的理解,或是听了线上老师上课之后谈谈感受,二是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自己感到有困惑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解决。本周日前大家完成发言。谢谢配合!
莫阳:《红楼春趣》一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利用“梁溪名师在线”平台,我跟着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学习。教者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相比精读课文,在这样的略读课文中,教者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如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阅读效果?在课文上方有一段阅读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主要表明两点1能大致读懂;2交流对宝玉的印象。
教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就是紧紧围绕这两点展开的,首先由四大名著及对曹雪芹的介绍引入课文的学习,回顾第一二单元的一些阅读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影视作品等方式展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了读懂文章内容,教者在解决了词语以后,提出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文中的人物,这对于名著阅读有较大的帮助,因为在古典名著中,除了句子比较晦涩难懂,连其中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所以,首先解决其中的人物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中人物,那么,事件就跃然纸上了。教者围绕“趣”字,引起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有趣?三个场景就凸显出来了。
整节课,教者的思路是很清晰的,由人物到事件到中心“趣”在何处继而提问“宝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而感知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后面对宝玉放风筝的语言、动作、神态有很细致的描写,可以进行一下细细地体会,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高英菊:《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者讲授这篇课文思路清晰,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它们的意思,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猜测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明白“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学中,没有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做细致的讲解,只对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通过师生交流进行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董贵福:当前由于疫情宅家,延期开学,广大学生都在上网课、名师课,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首先,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永远都无法用媒体替代。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可以看到教师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从而能让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当然教师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中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表情更是能传染学生,让学生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在影响着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被老师尽收眼底,从学生面部表情老师就可以判定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新知识,如果学生都是一种茫然不知所 云的状态,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或计划作出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而这些在视频中网络学习中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现在还不能。
再次,学生本身的特性使教师的存在必不可少。网络所承载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上的资源更是浩如烟海,这么丰富的学习资源既是网络的优点,也使网络的缺点。资源的过分丰富使学习者无法抓住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却无人指导,这会使学习效率大减。
另外,中小学生都使未成年人,他们在网上进行学习时缺乏自制能力,可能会被网上其他无关信息所吸引而偏离预定教学目标。比如这一周来学习第二单元,尽管提供了范读,名师课,但由于不在课堂上,没有任课老师的指导,家长大多白天上班了,也不可能时时监管,对部分孩子来说效果是不理想的,就基本的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课文还做不到,如“筛酒”,读成“师酒”;“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句中字“揪”组成了词语“皮揪”等,很明显没有好好听课。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必将带来教学领域前所来有的改革,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亦必然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挑战。
顾丽芳:《红楼春趣》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由红楼梦主要内容及故事情节入手引出文中主人公贾宝玉,并对宝玉进行生平介绍,为铺开整个教学进行铺垫。
教师在教学时先由词串“一语未了、兴头起来……”入手,紧接着到短语“一时风紧、黛玉因让……”,读和理解结合,为学生自读课文服务。教学中,由主要人物至情节内容到人物特点感知,教学的三个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三次不同程度的理解文本始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达成。第一次抛出问题:“圈出主要人物”,而后对人物进行分析,为内容的理解奠基;第二次抛出问题:“圈画出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有趣”,牢牢紧扣“趣”,学生梳理出情节脉络“风筝有趣、情景有趣、习俗有趣”,丰富生动的故事跃然纸上;第三次抛出问题:“贾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找关键语句“恨得摔在地上;我还没放一遭呢;去了半天,空手回来……”刻画人物喜欢玩闹、率真可爱、平等待人的特点。
最后,教师进行课文回顾,折射出人物影子,从而更好激发学生读整本红楼梦的兴趣。
整堂课教学丰满,始终践行把教学还给学生理念。
陈晨:《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这个故事算是耳熟能详,梁溪名师课堂的郑老师由这篇文章中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入手,带领大家找到文中最后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其间更是巧妙穿插对另外两个人物鲁肃和周瑜的形象分析。
在交流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时,郑老师更是有多种方法的点拨。如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早知有雾而不是恰巧。如根据学生们前期做的预习功课,我们可以得知回程时船轻水急的原因,从而告诉同学们课外知识拓展很重要。
最后郑老师还不忘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对比文章,体会不同的说法,原文用字用词更加简洁,有些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并以“比及”举例,我们很容易读出是等到的意思。所以郑老师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这一类学生比较熟悉情节的课文时一定要有的放矢,把大部分的空间留给学生,相机进行方法的知道。
王丽萍: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利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导同学们阅读名著,几位老师的课引起了我的思考:1、巧妙用好文本《草船借箭》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比较易懂,课后链接了一段原著,后三篇都选用原著,有些语言晦涩难懂,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区别,几位老师教学时注重方法的引导,如理解词语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古装影视作品,联系文中插图。2、小说环境、人物和故事三要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找到主要人物和印象深刻的场景如《景阳冈》中抓住武松用"躲闪"一个招式应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避其锋芒,化险为夷,展现他的机敏,又抓住动作,感觉武松棒打和赤手空拳打虎这几个主要场景,而非面面俱到!3、课后的习题和资料、链接运用得当,也能更好地使学生对名著,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孙薇:《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我观看了梁溪名师在线中张老师上的这一课,有了一定的收获。起初我拿到这篇课文时是有点束手无策的,因为它取自《水浒传》时只是删减了部分内容,语言文字并没有改编,虽然很好地保留了名著的语言特色,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说,阅读理解起来有难度。对此,张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生硬地把所有陌生的字词进行逐个解释,这对师生来讲都很疲劳,她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以下几种方法理解陌生词语。方法一:联系上下文。比如文中的“一双箸”,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除了查字典。我们不妨来猜测以下,上下文提到了碗、菜、酒,那吃饭时还有什么是必需用品?这样,“箸”的意思就出来了。方法二:联系生活。如“请勿自误”,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请勿XX”的标语,马上就能联想到在文中这也是很严肃的警示。方法三:结合古装影视作品。“店家”、“榜文”这些词,虽然在生活中不常见,但凡是看过古装剧的一定不陌生。同样是读懂陌生字词,比起单一的查字典、看资料,加入这些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融入感,似乎还给名著阅读增添一分趣味性。
范溢聪:本单元的课文选材都是精心挑选,大抵展现出名著的精髓,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三国演义人物的计谋策略,红楼梦贾宝玉的纯真而无“经济之能”又容易理解一些。
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中,张老师从名著整体导入,使学生对名著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勾起有名著阅读基础的学生关于《水浒传》的回忆。由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掌握名著阅读方法。所以张老师不但教学生字义更是教学生阅读类似文章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在整理课文内容时,先罗列多个段落的概括,再通过写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进行筛选,留下“重要情节”。这个阶段教学中,板书的折线图,既是武松的行程,又是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形象地表现出故事的情节。在品读课文时,通过词语辨析的方法,体会作者文章用词的准确,总结老虎与武松的动作描写,并进行对比,突出人物形象。老虎和武松冲突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主要矛盾的集合,张老师抓住这一点讲,即使文章讲清楚了,又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张老师能够抓住文章体裁来讲解,这值得学习。
顾鹏:第二单元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四篇课文分别是改写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草船借箭》,选编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景阳冈》、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其名著阅读的兴趣,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三者尤为重要。对此,我个人认为做到以下几点会对学生名著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1.摘抄批注,养成阅读习惯。读书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通过摘抄、概括、批注、感悟等阅读任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注重文本细读,更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用。”
2.写好阅读感悟,把握名著内涵。名著研读注重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每阅读完一篇文学名著,写读书感悟,这是阅读要求,也是阅读任务。
3.有计划、有指导、有任务地安排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名著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落地生根。唯有如此,名著阅读才能真正有益于语文教学,有益于学生发展。
邓瑞芳: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开学延期,基于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中小学的在线教学,一些人表现出了焦虑烦躁情绪,在所难免。从近期一些老师反应的情况看,线上学习效果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确如此。我想说: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学习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有学习的自觉性。而疫情当下高效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学会居家在线学习。而如何让学习者学会居家在线学习,这可能是包括家长、学生、老师在内每一个人要思考的问题。不知大家怎么看?
李朦:《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相关内容改写的。整个故事结构严谨,紧紧围绕"借"字展开,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郑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内容环环相扣。在教学中,他善于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如在文中找关键词句来体会诸葛亮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善于引导学生,在有困难的地方加以提点,让学生发现诸葛亮的主要人物形象——神机妙算。以此为目标,学生再去文章中品读词句,则更加顺利些,同时这样一个过程,也可以使他们对于文章,对于文章中的人物有更深入地了解。
此外,作为一则由古代名著改编的文章,课文最后加入了阅读链接,让学生更直观地与原文进行对比,发现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郑老师也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学生在这过程中也会发现,古文虽然简洁,但是对他们而言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大概的意思。不过相较而言,现代文更像是古文的翻译,读起来虽然篇幅长,可是内容通俗易懂。不过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文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扩写成现代文故事来讲给大家听一听。
本单元的课本分别选自四大名著,相较于之前的文章,不仅篇幅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不能引起共鸣。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要学会放手,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让学生自己走进文章中体会人物,可能效果会更加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