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交流,促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发布时间:2020-06-0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丹萍

分享交流,促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云研讨活动(六)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但不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主要是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

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我们学科组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各自的智慧和经验,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大家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朱丹萍老师:本学期重点学习三类解决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如果单独学习一类,基本能分清,但把三类放在一起,学生就开始混淆,特别是一些变式题目。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1.画图,特别是求相差数的实际问题的变式“还要做多少件上衣,就能和裤子配套?”,借助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题意;2.题组对比练习,如①玲玲有9枚游戏币,兵兵送给她6枚,玲玲现在有多少枚?②玲玲有9枚游戏币,送给兵兵6枚,玲玲现在有多少枚?③玲玲送给兵兵9枚游戏币,还剩6枚,玲玲原来有多少枚?引导学生思考:①和②都是求玲玲现在有多少枚,为什么用的方法不同?①和③问题不同,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3.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如体育室里有45个足球,借走一些后,还剩20个。借走多少个?45-20=25(个),让学生把计算结果代入题目中,45个足球,借走25个后,是不是还剩20个。如果学生用加法做,就会发现45个足球,借走65个是不可能的,由此发现错误。

邵凌琰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学期的难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还比较差,针对三类实际问题,我觉得可以引入数量关系,把每道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题目,也可以把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经验穿插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学生都会比较喜欢画画,我觉得可以把题目中的数量用画括线图的方式表现出来,用以前学会的知识来引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马丽红老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提高学生读题审题能力,培养孩子读题兴趣。我通常让孩子们动手演一演题目的意思,然后老师还可以把题目用括线问题的方式画一画,孩子们能简单清楚地读懂题目意思,解决问题就没有什么难度了。经过几种类型实际问题的学习和积累,在复习总结阶段,我用画图的方式归纳出三种模型,分别是求总数是多少,求一部分是多少,求两数相差多少,用画图的方式简单明了,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理清解题思路,提高正确率。

刘希老师:是的。读题,只有理解题意,才能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还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我觉得可以通过动手比划,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的变化,然后也可以通过之前学习的括线题或者未知数的方法来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我会让学生通过标记,划出重点。可以学生更好理解题意。梳理题意的时候变成简单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总数知道了吗?第二种,其中一部分知道了吗?第三种,求两数之间的差距?读题很重要,只有理解才能解决!

徐春霞老师:对于本学期三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重难点,一些简单、常见的题学生基本能做出来,但当题中数量关系表述不明显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为帮助学生理解,我用了以下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手势演示数量变化的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加深对所求量与已知量间关系的理解。

2、找关键词,有的学生会把题中的已知数与未知数弄混淆,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结合前面学习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所积累的经验,能帮助学生明确所求量,准确作出解答。

臧婧老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需要长期、有效的练习。我经常让学生按以下几点做一做:1.读一读。通过读题使学生了解题意,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2.圈一圈,画一画。一是圈关键词,二是画图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具体形象得表现出来;为列式解答奠定基础。3.说一说。让学生总结,说出自己在解答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或解答方法。

通过分享交流,我们学科组老师总结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重视读题,借助找关键词、画图、手势等理解题意,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加强题组对比,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说说数量关系,建立模型,学会检查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解题能力一定能大大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