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创新教学
——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云学习、云研讨活动(五)
好的教学必须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学情入手,想学生所想。寒假中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学生们只能居家开展线上学习,但种种原因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差距甚大,这对我们老师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让学生尽快适应开学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习方案和教学过程等。为此我们学科组一方面发挥团队力量,群策群力,另一方面继续开展线上云学习、云研讨,借学习提升教学实效。本次学习的是顾志能老师的讲座《从学情入手,研教学新路》,理论结合实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马丽红老师:有幸聆听顾志能老师的讲座——《从学情入手 研教学新路》,收获颇多。顾老师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带我们了解从学情入手的原理和重要性,接着结合自己的课堂,让我们充分感受从学情入手的课堂中,师生互相尊重融洽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维考,最后在情感上获得学习的满足,这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是生长的课堂。顾老师说:好的教学需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希望以顾老师的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每节课多想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重难点如何突破,学生有什么疑惑,有什么创造。只有教师灵活创设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去探索、思索,体验到学的快乐。
臧婧老师:从顾老师的讲座中知道了什么是学情,学情不仅仅是知识基础,还包括能力水平、认知心理和学习经验等方面。顾老师通过经典的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进行学情前测,以及通过学情前测的结果怎样运用于教学创新。每个案例基于学情分析都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真正的以学定教和顺学而导。今天的学习使我意识到平时没有真正的去贴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学也一般只限于依据教材逻辑按部就班的教学,而忽视了不同的课程,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一无所知的学生,我们可以按教材逻辑展开;对于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可以暴露学情,引发认知冲突,发生思维碰撞;对于大多数知识已知的情况,可以设置起点前移,刺激学习欲望。所以我们应多思考,对于不同的课,不同的学情,应该有不同的设计,呈现变化的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精彩。
邵凌琰老师:顾老师主要是讲了他的一些教学经验,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方法。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设置课堂前测,了解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比如以访谈、调查等形式来开展,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心理、学习经验等。那么在授课的时候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并能和以往的知识串联起来,能更系统、全面。其次在授课的时候也可以突破以往顺着知识走的教学方式,以逆向思维的形式,倒过来教学。先让学生自己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既可以方便老师明确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之处,也可以顺势引入新课,让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投入新课的学习中。这些方法都值得我学习,帮助我们更好的因材施教。
刘希老师:顾老师的讲座是把理论与案例相联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顾老师的课更好的学习。顾老师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学情,这对于低年级的我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都有不一样的习惯,在低年级学段,不仅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顾老师,是真正体现“学位中心”的课堂,指出了课堂创新的基本方法。也帮助我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上要更注重创新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这段讲座中,我发现在顾老师教授之前,都会有一个前测,前测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情,同时前测带来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打破以往固有模式,创新的灵感来源。顾老师的课让我知道不能一味地关注好的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同时学生要暴露问题,我们才可以帮助他们!
徐春霞老师:顾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他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从学情入手研究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低学段学生的教学是非常适用的。一线课堂教学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课前调查也很重要,了解学情,认识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能让我们更好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改变教学方法、过程和手段,突破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最优化地吸收知识。暴露学情碰撞思维,好的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做到提前捕捉学情,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有效地开展教学。
朱丹萍老师:有幸聆听了顾志能老师的讲座《从学情入手,研教学新路》,他理论结合课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研究学情的重要性,基于学情才能实现创新教学。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虽然我也会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但往往忽视了他们的能力水平、认知心理等,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阅读教参,所以课堂上有时缺乏思维的碰撞,对知识轻与重、深与浅的把握不够准确……顾老师说道:“学生一无所知,按教材逻辑展开;学生一知半解,要暴露、冲突、碰撞;学生大多已知,要起点前移,刺激学习;学生疑问多多,要扣住问题,深入探究。”只有对学情有定性甚至定量的把握时,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做一些尝试和研究,也许会有别样的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