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据的猜想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吴婷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实际操作。教师的教学设计开始走出课堂演示的单一模式,教学活动不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个固定的结论,而是要让他们亲身经历一个特定的探究过程。课堂不再是一个讲授知识的地方,而是一个探究与操作的空间。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产品已经存在于每家每户中,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到科学这一门学科时,教科书上第一单元就指出科学探究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五个基本的过程。做出猜想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效猜想。 关键词:有效猜想 依据 方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的基本要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应尝试着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关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能力,猜测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最活跃的一部分,也决定着整节课的探究方向。不过,这一环节比较难把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出有效猜想,我对这一问题有如下思考。 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引用牛顿的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历史上有很多的发明都是源于大胆的猜想,然后经过漫长的实验验证的过程,最后证实这些猜想是否正确。比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做出大胆的猜想,后来法拉第在奥斯特这一猜想的基础上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我认为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比成人宽广,生活中很多现象,在大人的眼里是司空见惯的,因此总是会忽略很多关键点。但是学生不一样,在学生的眼里,有很多事物和现象都是第一次接触,他们经常会在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产生这种疑问的同时,学生想要去探究的兴趣就会非常浓烈。此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去大胆猜想,去实践。可是现在普遍有一种情况,我们总是会觉得孩子的思维很不成熟,认为他们感兴趣或者感到好奇的事物不值得去探究。然后用我们成人的方式直接去判断孩子的猜想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断的打击孩子探究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看着大人的脸色提问,去迎合大人的想法,最后直接导致孩子失去了大胆猜测的能力,也慢慢使孩子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近几年,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再强调培养学生进行大胆有效的猜想,可是,现在的学生长年受成人式判断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敢把心中的猜测大胆说出来,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猜测。因此,我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冷热与温度》时,我让学生猜测热水降温有哪些规律。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少有学生会举手进行猜测,甚至出现了一整个班没有一个学生举手的情况。导致了一整节课都是我一个人在帮着学生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再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最后得出我所想要的实验结果。整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全程都是老师在自导自演,学生仅仅是一节课的陪衬。 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我都会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学生也在慢慢的尝试着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 引导学生做出有依据、有探究价值的猜想
猜想和质疑是整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培养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有依据的猜想非常重要。可是在这一环节经常会碰到如下问题: 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没有依据
比如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时,让学生猜想,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纸蛇的下方,纸蛇会怎么样?有同学说纸蛇会被蜡烛烧着发生危险。遇到这种情况,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将话题引到课堂中。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用不同的方式有意无意的让学生做出有依据的猜想,做出有探究价值的猜想。 不管教师怎么引导,总是不能将学生的猜想引到点子上
比如在教《热空气和冷空气》时,让学生猜想热空气和冷空气分别是怎么流动的,学生的猜想是冷、热空气会往两边流动等。 学生不知道怎么将心里的猜想很好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在教授《热的传递》时,首先让学生猜想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虽然心里已经产生了猜测,但是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出来,只会说热从上往下传,或者热会从左往右传。因此,在教授第一个班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会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给金属棒的一端加热,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怎么样呢?这样学生一下就知道怎么去猜测了,探究的兴趣也立刻就提了上来,整节课上的很顺,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很浓,得出来的结果映像也会特别深刻。 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猜想空间
学生的思维和成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想象非常丰富,猜想的空间也比成人大。有时候有的学生的猜想看似没有依据,但是顺着他们的思维去考虑,也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效果,甚至可能会成为课上的闪光点。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每一个学生的猜想。当然,要让学生提出有效猜想,教师的提问方式非常重要。 用简单的小实验引出学生的有效猜想
在教《冷热与温度》时,我让学生自己亲自用两只食指感受冷、热两杯水,说说感受,然后让他们快速的将两只食指放入中间的一杯水中,同一个人感受同一杯水的温度居然不一样,学生非常好奇,于是自然而然的做出了这样的猜想:这杯水到底是热的还是冷的呢?光靠我们身体的感知是不是绝对正确的呢?学生做出的这些猜想都具有探究价值。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猜想
比如在教《空气的性质》时,让学生猜测将杯子倒扣进水中,杯子里的纸会不会湿。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因为好玩,无意中做过这个小实验,但是从来没有去探究过这其中的奥秘。在课上将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在课堂中呈现,学生立刻就能做出有效的猜想:杯子里面是不是充满了空气呢?是不是因为空气比水轻,所以杯子里的空气一直浮在水面上,所以杯子里的纸才不会湿呢?学生的这些猜想都具有探究价值,学生探究的兴趣立刻就被提上来了。 顺着学生的思维适当引导,使学生做出有效猜想
比如在教《热的传递》时,要掌握“对流”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液体和气体传递热的方式都是对流。关于对流这个词在之前《热空气和冷空气》中已经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我让学生先回忆一下冷热空气的对流方式,再让引导学生做出如下猜测:液体的对流方式和气体的对流方式是否一样呢?这一猜测提出来后,我立刻就引导学生去做实验,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对学生的猜想做出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一开始上科学课时总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经常举手进行猜想的都是在主课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都不敢猜想,生怕说错了,所以心里有想法也不敢举手。科学课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在每节课的一开始,经常会以闲话家常的方式和学生聊聊天,当然聊天的内容都是和这节课有关的内容,比较自然的让学生做出猜想。比如在教《吸热和散热》时,要探究油和水哪个吸热快,哪个散热快。一开始我会说:“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会帮妈妈做家务吗?”“你会帮妈妈做哪些家务呢?”“有没有试着帮妈妈烧烧菜?”“在烧菜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先放油,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油和我们平时喝的水,哪个吸热快呢?”学生在这种闲话家常的环境下,大部分孩子会做出有效猜想。当然有时候有的孩子的猜想也会偏离主题,这时,我会适当评价,利用评价性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猜想非常重要。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这决定着一节课的探究方向。猜想与假设更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行独立探究。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