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部一年级数学组开展线上学习研讨活动
新冠疫情让大家只能宅在家里,但这丝毫不影响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和钻研的热情,也因此催生了新的教材培训方式。
区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第二次线上培训于3月25日下午2:00准时开始,分为三部分:观看剩余部分教材分析的微视频,线上集体讨论,观摩一节优秀课例《认识图形》。我们学科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学习结束后,学科组老师们都写下的自己的心得体会。
邵凌琰老师认为:此次教材培训和以往的形式有所不同,以观看视频的方式,这样方便于我们可以看得更仔细。主讲老师对于教材的讲解、分析也很到位,并且给了各个单元的详细的教学建议,让我能更好的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重点。对于本册的计算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算理和算法,在学生不理解或者帮助学生掌握的时候,可以借助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算珠等方式,由抽象到具象,体会计算过程,逐渐形成明确的算法。而且在很多练习中,会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思考,并学会观察、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计算。
徐春霞老师认为:计算教学时除了要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外,还要注重对比教学,例如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对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来分解两位数,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练说算理及算法。从形象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思路,掌握算法要领,另外还要重视估算的运用。计算教学要依托于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从图到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首要培养学生的就是从图文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独立读题能力。典型错题大多因为学生不理解题意,不会分析而出错,新教材也比较注重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适当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练习效率,增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希老师认为:针对这次的教材分析的培训,我着重于计算这一块,从口算到笔算,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重视算理和算法,引导学生从操作学具到计算过程,感知算法。另外在计算这一部分,还有一特殊的计算——估算,估算是把参与的数看成整十数整百数,不仅与求近似值不同,也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这一块要着重培养。在有一定计算能力的情况下,还要把数学与生活的实际问题想联系,这一学期的实际问题也在难度上有所提升,题目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情境综合等一系列问题,在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情境,理解题意,发现问题,有序思考,分析并解决。
朱丹萍老师认为:计算教学单元,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也是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要交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在计算、检验和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估算的快捷方便,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估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潜移默化、持之以恒。
臧婧老师认为: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尤其是疫情期间,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表现出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及时进行教育补偿。在认识图形以及认识人民币时,更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数量及其大小,物体的形状及变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马丽红老师认为:人民币教学单元,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辨别人民币,也可以在情景中观察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学人民币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教材安排简单练习计算付出的钱和找回的钱,引导学生抽象地学习付钱和找钱这两个基本购物活动。解答有关购物的实际问题,是人民币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安排各种购物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会购物数量关系之间的多角度联系,丰富购物经验,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人民币。
邵晓璐老师认为:通过此次教材培训,我觉得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另外对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教学,采用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