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方式,开启成长美学
——读《终身成长》有感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朱轶倩
量化努力,就是让每一天,有它存在的意义。每天规定自己做一些有益的事,便确定一天的自己,在踏踏实实地向更好的地方前进。在这个超长的寒假,读书数本,最有感悟的还是那本《终身成长》。早在樊登读书会中听到过此书的介绍,却因为种种原因延时至今才读。
从事教育工作本身对于“终身成长”这个词有更多的认同感。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天赋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他的未来,但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潜能是无法预估的,只要每天处于积极向上的姿态终究会遇到更好的自己。这种朴素乐观的想法在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书中给了我最为科学的理论支持。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更像肌肉——它会发生改变,当你积极地去使用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强。所以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其大脑的成长。
书中所得:人与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与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同思维模式的人会给成功下不同的定义,给失败找出不同的归因,尤其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下对于失败的归因常会对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固定型思维面对失败常会找外部理由来搪塞,试图证明失败并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成长型思维则会以失败为契机,找到新的出发点,从而获得下一定的成功。在阅读中,我也不断地在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虽然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但两种模式可以并存于同一人体内。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修练,让自己正真成长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通过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影响周围的人。
书中的建议也帮我重塑了教育观。作为孩子的家长,同时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关注培养孩子的真正的成长型思维。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传递信息,在成长型思维的框架下,用积极的正面肯定与建设性的批评相结合,关注孩子做事过程和方法的反馈,弱化才能和智力对成长的作用,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努力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表达不一样的看法,就像犹太人教育孩子一样:不要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这样才会得到最终的成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