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自悟·自得——《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反思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顾丽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语文。”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人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不是把它上成了内容丰富的社会课,就是把它上成图片展示课。这两种教学淡化了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与当今倡导的“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主导思想相悖,我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理念是:利用课文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学生探究学习方式主动学习——突出体现自主学习情境、资源共享自悟、协作交流自得的作用。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这一切我们再也看不到了——(播放圆明园毁灭的课件)
师:看完课件,你心里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非常心疼,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花了150多年时间才修成的,如今化为灰烬,多么可惜啊!
生:我恨,恨那些侵略者,他们凭什么要抢走我们国家的宝物?
生:我恨,恨我们的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
师:此时此刻,大家心中交织着愤怒、仇恨、痛苦、惋惜之情,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把你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生自由朗读)
师:这一段中有哪些关键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板贴:抓关键词 抓关键句)
师:看老师推送的文字,圈出关键词、画出关键句,并说说你的体会。(侵、闯、掠、搬、毁、烧)
生:我感受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行径。
师:除了这几个表示动作的字,这里也有两个时间词,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抢劫火烧时间长、罪行令人发指)
师:还有哪些词语对你触动极大?划出来。(凡是、统统、任意、连烧三天、烟云笼罩)
生:我从“ “凡是”、“统统”这些词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生:我从“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充满了惋惜之情。
师:一场大火,烧毁了所有的景物。
生: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现在,在我们面前只剩下一块块断垣残壁,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生:都是那些可恨的侵略者,无能的清政府使你变成废墟。
生:现在我们中国强大了,可以在这些遗址上重建圆明园。
生:我也不同意推掉遗址后重建,因为这些事注时刻提醒着人们落后就要挨打。……
师:同学们,正是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腐败无能,导致国家贫穷落后。在那样一段耻辱的历史中,我们失去的又岂是一座圆明园,清政府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土,美丽的香港、澳门就在那时被割给了英国和葡萄牙。百年来,它们梦寐不忘的是自己的生母啊!它们日夜呼喊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配乐视频)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读书、感悟、想象,再现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突破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的难题,在课堂上将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建构语言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描写了侵略者野蛮而残暴地毁灭了“万园之园”,表现了痛惜和仇恨之情,在学生心中激起历史的悲愤。我在片断中的语言训练一方面让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我还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