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董贵福)
发布时间:2020-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莫阳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倡导自主性学习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董贵福

〖片断一〗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鸟儿快乐的?

生: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的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的心声,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抓住“画眉鸟叫什么”这一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通过想象体会鸟儿的快乐,感悟鸟儿快乐的原因,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我感悟,使其情感与作者自然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切都是那么行云流水,一切都是那么欲罢不能。学生的自主性感受确实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是教参上所没有的,正因为这迷人的个性色彩,所以才特别珍贵。用体会法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妙哉!

〖片断二〗

师:请大家把你和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融入到课文之中,再有滋有味地读读12.13自然段,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鸟的,你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作者是抓住鸟飞、鸟叫来进行动态描写的,这与课文前面对榕树的静态描写既形成了对比,又是一种很好的结合,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有一点和巴金爷爷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写文章应该注意前后照应,课文前面讲榕树长得很茂盛,叶子密得不留一点儿缝隙,而后面写到画眉鸟的时候,作者用了两个“飞”字,我觉得欠妥,突不出叶子密的特点。如果改成“钻”字,就会更恰当些。

师:你真了不起,这一点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到。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那个“飞”字还可以换成什么?

生:冲。

生:闪。

生:挤。

生:探。

……

师:你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的词来描写画眉鸟,让人觉得画眉鸟更可爱了。特别是刚才那位同学,读书很认真,而且善于动脑,不迷信教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很可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思考,不断进步。相信巴金爷爷听了也一定会很高兴的。

评析:

有人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个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几乎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张扬、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精神会餐。

这个环节的设计颇有创意,创意之一是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出了“飞”字可以换成什么?同样,结论是多元的,理由也是多方面的。这个小环节花时不多,而学生的主体性已得到充分展示。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而又独特的见解,敢于挑战教材,挑战作者。一个“飞”字,改出了许多智慧之花,教师对此做了充分的肯定。姑且不论这个词有无修改的必要,学生这种自主性创新思维却是十分珍贵的。

〖片断三〗

师:看到这一情景,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作者一起赞叹道──

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看书中这句话,再自己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两个鸟的天堂。

生:我觉得这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了。

生: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

师:是呀?老师也挺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把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也来给我当一次老师,一会儿告诉我好吗?

评析: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已是一句至理名言。阅读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阅读能力。最具有魅力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尽量克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如果老师提出:“大家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样教师就成了“问题的设计者”,而非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就成了“问题的解答器”,而非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教师在这里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所以这里可借鉴之一就是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借鉴之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吧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高质量的。

 

语文课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真正唤醒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语文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和素养,所以我们要领悟教改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抹浓自主学习的色彩,探寻一种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课堂教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