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高英菊
一、问题提出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是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的一篇读文,它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再加上现在人们对生存环境保护地重视,又赋予了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内涵。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自主——探究——实践”实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如何设计简单有效的课堂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呢?现撷取本节课中的片段,与大家共赏。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学生读通文章、整体感知后)
师:作者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学习要求:)
读一读:品读你喜欢鸟的语句。
品一品:圈画出鸟特点的关键词句,写下批注。
议一议:与组内同学交流彼此所得。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中的到处……到处……,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数量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各样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师:你说得真好!如果我把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改成“大一点的,小一点的,花里胡哨的,黑不溜秋的,”好吗
那景色又美又壮观。从“叫、飞、扑”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生:欢快
师:生:
师:(板书:欢快)榕树采用的静态描写,与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千姿百态的鸟进行动态描写,来写出了“鸟的天堂”里鸟儿欢闹的情景。(板书:动态)
师: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这就是作者说的“应接不暇”,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种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师:还有吗?
生:“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
片段二:(完成小练笔)
师:这段文字从群鸟欢腾写到一只画眉,由面到点地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我们也来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一写(课文第12、13自然段先写周围寂静,再写一鸟飞鸣,然后写群鸟欢闹,最后具体写一只机灵可爱的画眉,展现了一幅鸟的天堂里热闹欢腾的画面。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请观察鸟的天堂,展开想象,仿照文章 “由面到点”地描写鸟儿们活动的情景)
树上热闹非凡,有的 ,有的 ,有的 。一只(或者那几只) 。)
片段三:(情感诵读)
师:文学巨匠巴金最后会发出怎样的赞叹?读第14自然段,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有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生:读(品读课文)
师: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这句中的“回头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师:“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有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
师:那谁能说说他们的含义吗?
生: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格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
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什么?
生:茂盛的大榕树。
师:第二个不加引号,是什么意思?
生:用天堂来比喻这里真的是鸟儿栖息繁衍最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读出留恋、赞美的语气
生: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欲扬先抑,更加突出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内心的赞美。
片段四:(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究,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实质: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 (1)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
(2)从“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
(3)从“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师: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语言生动,富有变化,让我们也仿若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这“鸟的天堂”。
片段五:(推荐读物,任务驱动)
《旅途随笔》巴金
《灰椋鸟》徐秀娟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情中研读,境中探究”的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活动:“初读课文,粗知大意━穿针引线,直奔重点━品词析句,理解描写方法━美读感悟,体会中心”,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正是由于教师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人人动脑动口的机会,才形成了会学善思的好习惯。
2、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种种有利的条件,通过引导、启发、讲解、评价等等手段,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辩论、 认识等活动的机会,让学习的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活动成为“立体的结构”。学生课堂发言活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又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正是“以教师的善教之情激发了学生的乐学之趣。”
3、教学时仅仅围绕教学重点,采用中心研读式教学。教师仅仅抓住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理解,展开研读和探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了个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知识,发展了智力,养成了乐学善思的好习惯。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应为学服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