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6-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彩芳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52~54页的例1、例2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能灵活运用观察、比较、推理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数学书是学习的小助手,老师课前量了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谁来告诉大家三个长度分别是多少?(看图读长度)

(1)数学书长大约26厘米。你怎么知道用厘米作单位?“cm”表示厘米

(2)数学书宽大约18厘米。

(3)数学书厚大约1厘米。(比1厘米多还是少)

2小结:1厘米都不到,看来不能用厘米做单位了,用什么呢?(小朋友说“毫米”)是的,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它还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

认识毫米

1指:1mm有多长呢?想一想,哪里可以找到1毫米?

结合学生的发言,通过课件演示,小结:是啊,尺上有很多小格,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课件在不同小格闪红线)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同桌互相指一指。都找到1毫米了吗?

 2找:小朋友真棒!在自己的尺上找到了1毫米,那我们桌上还有这么多材料,你能不能也找到1毫米呢?请你来找一找,用尺子量一量。(板书:指、找、量)

学生交流、展示、验证、体验,感受1毫米:

例:学生说磁卡的厚度是1mm,5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mm。

3过渡:小朋友真厉害,找到这么多1mm!不过,老师还要继续考考你,你记住了1mm了吗?请把手放平,请你用手指很快比划出1毫米,比划得准不准呢?请用找到的1毫米的物体比一比。(板书:比)

请你跟着老师做一做,捏磁卡,抽磁卡,捏硬币,抽硬币……现在你记住1毫米有多长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好,我们直接比划出来,同桌量一量。

4小结:小朋友们真厉害!不仅知道1毫米有多长,还把1毫米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那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学习1毫米的呢?(手指板书,回顾方法)

5认识几毫米。

现在再来看数学书的厚度,你知道是多少了吗?(课件呈现放大图)追问:你怎么知道是6毫米的呢?

学生资源:

1格1格地数 (带领学生一起数一数);

5格加1格(找适当的机会介绍5毫米线);

1厘米减4毫米。(小朋友知道1厘米是10毫米吗?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先在屏幕上一起数。用10毫米减去4毫米就是6毫米了。)

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我们一起再来数一数。从0开始,1毫米、2毫米……10毫米,是不是1厘米呢?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过渡:1毫米1毫米地数,数满10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数满10厘米就是多少呢?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分米。板书:分米(dm)

 

认识分米

 1问:1分米有多长呢?你能记住这个长度吗?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记住1分米呢?或者你还能创造出新的方法来记住1分米,让我们比一比谁能记住1分米,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巧。请拿出活动单,开始吧!

活动单:我能在尺上指出1分米。

                     我能在纸上画出1分米。

                     我能在身边找到1分米。

                     我能用手指比划1分米。

                     我还能                   1分米。

2学生活动。

3交流反馈。

① 我们直接来比划出1分米,不能动喔!请同桌用直尺量一量,哪些人比划得准呢?请举手!有的小朋友划得准,有的小朋友划得不准。没关系,我们再用边长1分米物品感受一下。说说看,你们找到了哪些边长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学生介绍3~4个,每介绍一个,追问:是不是啊?你们量过吗?来我们一起用它来感受1分米。

②  刚才你们还画出了1分米,请小朋友同桌两个量一量,画得对不对呢?不对的请改正。好,现在请你看好你画的1分米线段,闭上眼睛记一记,1分米的长度。好,我们再来比划出1分米,同桌用尺子量一量,这次是不是很接近了。

③ 1分米已经牢牢地印在你的脑子里了。下面老师就要加大一点难度了。老师这里藏了不少边长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请你静静地观察,谁先找到就送给你。(学生说出第1个,老师验证;第二个学生自己验证,找对肯定,找错说建议。)

④ 小朋友们对1分米啊,已经很有感觉了。有了这个1分米,我们就能估出身边很多物体的长度。比如说我们的课桌,请你用自己身体尺创造出的1分米去估一估课桌的宽、课桌的高大约是几分米呢?用手势告诉我,谁估得准呢?拿出练习纸,先填一填刚才估的数据,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学生量,交流。

4我们的课桌的高大约有7分米,那么和1米比怎么样呢?这把尺是1米吗?数一数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巩固练习

1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你是怎么看的?

 

2. 两幅视觉图中的线段,先估再量,有什么感觉?

 

完善结构、凸显结构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呈现学生资源,动态呈现长度单位的阶梯图。追问: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哪些知识也有这样的关系的?(个、十、百和元、角、分)

3小结:原来长度单位、计数单位、人民币单位中都有这样的十进制,以后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会有这样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本课总结:

教师在“认识毫米和分米”这节课的教学时注意了四点:

1.在实际测量和准确表达中,让学生感悟产生新单位的需要;

2.利用原有经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3.根据生活实践和应用广度,确定学生的学习路径和重点;

4.利用单位进率,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整体结构。

在认识“毫米”时,通过指、画、找、比四项活动来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识“分米”时,先回顾1毫米的认识过程,借助四项活动来建立1分米的表象。让学生在了解单位进率的同时感知数学知识的整体架构,这样的教学既关注了儿童现实,又关注了数学提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