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的律令》有感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陶静
成尚荣教授写的这本书中,从课程改革、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典范等方面,站在理论的高度,又结合极富活力的教学案例,生动而具体地探讨了教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节奏,让教学有依可循,是有“律令”性质的。
读完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
1.课程是跑道。道是路的道,课程是有计划有规范有规则的。跑是动态的过程,经历的过程。课程要有经历,是人生的旅程。
2.课程是送给学生幸福的礼物,课程是给学生更多发展的机会。课程当然应该有负担,哪一个学生学习在轻负担中学习成长起来,不应该是轻负担,而是合理负担。不能把课程当成是负担,而应该把课程当作是礼物,幸福的礼物。
3.课程应该是一种机会,开发什么课程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机会。给学生开发一个航空课程,就给学生找到通往宇宙的课程。,给人们带来了思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课程是一块起跳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科书是起跳板,推而广之,课程也是一块起跳板。课程也不是不可怀疑,老师为什么不能和学生一起制造更适合我们的起跳板呢。
二、真正的课程发生在课堂。
课程是在哪里发生的,发生在教育部、教委、教科院、高等院校吗?是可以发生,但真正的课程不发生在那里,真正的课程发生在课堂,是老师们熟知的、最能把握的,最有实效的。课堂是低洼地,所有的课程都要来到课堂里,所有的水都流向这里。但是低洼之地不是水的简单汇合,是所有课程的融合,从这个角度讲,课堂又变成一个高地。课堂的主人是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另个深层次的意思是说,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
三、课程和教学关系不是谁上位谁下位,而是共生融合。
1.课程好比是施工、建筑的蓝图,教学是施工的过程。
2.课程好比是乐队演奏的总乐谱,而教学好比是演奏的过程。没有乐谱各拉各的,不会成为乐曲,
3.课程好比是比赛的方案,教学好比比赛的过程。
这三个比喻说的都是课程和教学的关系,但是其重点不同,第一个更强调预设,建造过程必须与蓝图相吻合的。第二个更强调过程的艺术、智慧和风格,为什么同样的课程不同的老师有不的风格呢。第三个更强调生成,方案是固定的,但过程是如此的多彩、生成的不确定的。只有课程没有教学是不行的,更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重点。
四、理想的课堂是学生具有选择权。
1.好的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哈佛大学大师的课,都是把学生带到入口处,走上高速公路才有高效和有效可言,在小路上走,哪有高效可言呢。高速公路有不同的车道和出口,好学生和困难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困难学生可以听到:你慢慢走,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你慢慢走,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了教学的真谛:教学好比是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口的入口处,让学生自己去慢慢发现、去寻找、去探索,要允许孩子有快有慢。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可以在下一个路口,下下个路口等待你,拥抱你。老师就是课堂上的个引路者,有了老师,他们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速度,适合在哪出口,适合在哪休息调整,而老师自己就是那个路标,路标准确吗?清楚吗?就看教师的驾驭能力、调控能力。服务区就是课堂上有节凑、张驰有度。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入口是否改啦,是否反啦,要学会与时俱进,及时调控。学生走上高速公路,在旅途中会遇上陌生的东西,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陌生的东西相遇。这个经典比喻耐人寻味,让人思考。理想的课堂就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2.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教学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带得走的能力就是智慧。活的知识就是智慧。知识活在实践,知识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才变成智慧。”现在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这样的负担压垮了学生,压制了学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看似教给学生很多知识,实际上是带给学生负担,作为老师更应该让孩子们获取能力。而教室就是能力诞生的根据地。台湾的教育部长说,看来台湾和大陆的文化相连的。背不动的书包,压挎了学生身体、人格。书包里一本本的考卷、教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规划纲要里提到的是三种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这才是学生需要的、教师所追求的。有知识并不等同有智慧,有知识也可以没有智慧,智慧以能力为载体。“鞋子最合脚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脚忘了。”这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学生教师都忘记了自己,课堂上的角色在发生着互换,这种最自然的契合就像是鞋子最合脚的时候吧。
教学要有勇气,不能让学生感到害怕。课堂不能让学生畏惧,教师的勇气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世界,来自于心灵世界的完整,每个老师都有伟大的事物,就是自己,自己的内心。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舞池。
成教授的高屋建瓴的观点和理念给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带来了一次洗礼。成教授的教学律令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信心和憧憬,使我对于今后专业发展之路有了更加深远和清晰的认识。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许筱华
假期里,我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推荐》,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他在《给教师的推荐》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的面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给你排解烦恼,指点迷津。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我们跑,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书中写到: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们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推荐》,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这里面的很多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洛阳中心小学 花雨露
当在同事那里看到这本书时,名字很吸引我。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和在别人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动了。心灵鸡汤不过如此吧!
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小字:“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过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 ”写了作者的教学随感反思并就学生和自己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见闻,并对中国和日本教育的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书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满阳光》,文章里的每个字都能触动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写到读书笔记中永远保留着。开头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让我们踏实前进,留下深深的足迹。
如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随之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所有的探索者手牵手,朝前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开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满阳光。愿你我的心中都如窦老师所写,在彼此的心中盛满阳光。
时间都去哪儿了?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邵惠芳
寒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不再年经的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用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是在抱怨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我们跑,面自己主动性不够。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或一片论文,花大量的时间 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资料和图片。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方法之一“。古往今来,哪个成功人士不是读书破万卷的。所以要当一位合格的老师,应该多读书,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艺术浅谈
洛阳中心小学 秦燕飞
我利用寒假假期阅读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深有感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实践的产物,有成语典故为证。其出处是《论语·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对话道出了许多的真理,流传下来,我认为这也是教育改革的最后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的作者罗伯特?阿多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是从“一对一”教学出发的,当你沉下来认真思考一番的话,或许你就会发现这些策略与方法同样在班级授课形式中也是有启发的。
开篇作者就指出,“一对一”教学不仅仅是教课,就像医生不仅仅是开药一样。医生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病治好,促使病人将自己托付给医生的是医患之间“坚定的人际关系”。而“教育工作者关心我们学术的(以及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两者都着力于预防和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领域的风险系数度很高”。关于教育的风险的论断康德早就有了则不过他是将其与政府艺术相提并论的,康德认为,“有两种人类的发明是困难的——就是政府艺术和教育艺术”。正因为如此,真的要实现“因材施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学习中,我们需要的就是自己的个性带到课堂上。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需要的就是从不同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差异化评价的方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具备前提和基础。其实,这也是一个做事的基本态度问题。没有仁爱的情怀和态度,就不会有具体的做法。至于评价,伴随在各项学生自主选择性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及其完成之后。有情怀才能有包容。尊重个性多元评价是建立在仁爱包容基础之上的。仁爱包容,多元评价,因材施教,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体,真实的教育缺一不可。
作者提醒我们“利用表扬或不表扬来迫使学生按我们的愿望行事,不过是把一个实际上复杂的人简单化为一个木偶,去表演一系列空洞的、规定的动作。”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让学生明白你的意思是“我知道你的意思”。这才是教师人际交往中沟通的妙招——“表现出同情心与同理心”。“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所有的教,都要“从现有水平起步”,“每个人都需要从一个他完全理解的地方开始学习之旅”,因而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理解和(或)兴趣点出发”,“然后让学生在你认为值得跟进或讨论的地方暂停”,这当中“总结”是一种技巧,如果学生很难总结的话就要引导他们回到教材中去,并适时地指导他们在教材中寻找线索、关键词、关联因素以及相关数据。在这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有些错误和困惑是合理的”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当然也要让他们明白一错再错,就要找出其原因,并研究几个备选的计划。但有一点是需要明白的“诚实地说‘我不知道’要比假装知道好得多”。
与此相关的是,作者认为,“答案是否正确无关紧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坚持他的答案”已消除其固化了的“信念缺失”。教师可通过“我没有说你错了,我只是问你是否确定”,以及“我问你是否确定并不意味着你就错了”等言语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慢慢地“调整学生已经固化的自我怀疑倾向。”另一个需要时刻提醒我们的是,“人人都想受人关注,需要感觉自己至关重要,所以从人的层面上和学生联系,会触动他们的内心。”“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不清楚他的全部情况,但我们的工作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点。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师“因材施教”,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从之,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才能使之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洛阳中心小学 王亚春
《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怎样的教师是最好的,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也许你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最勤奋的,也许你不是最富有的,但是最丰盈的,也许你不是最美丽的,但是最可敬的……“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是《做最好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
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李镇西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实在太远了。面对有着同样的问题李老师却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所以不如就学李老师这样想: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短信、课外活动矫健的身姿、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学点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就好,而不是仅仅注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希望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在这本书的全部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反思后我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激情,在新课改的蓝天下,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 张曙兴
这个寒假,我再一次看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常读常新,这一回,又有好多感慨。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写的,主要讲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下,在周围大人的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终于能够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故事。
在一般老师的眼里“小豆豆”是个顽皮、很难管教的孩子,在课堂上她多次吵嚷着跑到窗边去看自己的偶像“宣传艺人”,她还许多次掀起课桌的盖子……,由于她不守课堂纪律而被老师“罚站”走廊,最后被退学。
但小豆豆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
妈妈四处奔波寻找新的学校,却始终没有告诉小豆豆被学校退学的事。妈妈也没有在回家之后责备小豆豆,因为妈妈觉得,即使说了,小豆豆恐怕也不会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且还会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小豆豆的自信心被妈妈保护得完好无损,为小豆豆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法国电影《美丽人生》。剧中男主角圭多一家被纳粹抓进了犹太人集中营。但圭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多拉取得联系,向妻子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儿子约叔华,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约叔华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由此可见,保护孩子的童心,是多少的重要。
更幸运的是小豆豆有一位伟大的校长。
小林先生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创办了“巴学园”,在这只有50几个人的学校里,他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午饭也很特别,是“山里的东西”和“海里的东西”。这个学校的小林校长很幽默,经常惹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他的教学方式很独特,是把一天的课程全部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学,不管前后顺序,只要一天之内把这些全部做完就可以了。下午,只要把作业做完,林校长就会带他们去散步。有时在散步时还会教他们一些知识,例如怎样种花,怎样识别各种菜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小豆豆可爱又勇敢的冒险举动而逗得哈哈大笑。比如: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飞身跳入只盖有报纸的粪坑;与自己的小狗洛基相互扮狼而损伤自己的耳朵;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有趣的事情真是层出不穷,令人忍俊不禁。
本文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后的日本。小林校长不光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还关注到了学生的营养问题,山里的东西,海里的东西,其实是营养搭配的问题。而在当今中国,一天一袋奶,健康一代人的宣传,到近几年才出现。而由于厂家的不诚信,奶制品的质量堪忧,网上甚至还有一天一袋奶,结石一代人、一天一袋奶,毒害一代人的胡言乱语。
这本书,不光是小孩子可以读的书,也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可以读的书,更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政策制订者可以读的书,它对我国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真心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好好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