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真好玩》读后感
洛阳中心小学 陈海斌
尽管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经常提倡孩子们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如何对数学更加感兴趣,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但平时总觉得时间不够,也很少能定下心来好好地阅读、品味一本书,寒假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数学真好玩》这本书,让我倍加感觉数学的奇妙乐趣。
本书讲述了一位当过40年数学老师的爷爷和他的孙子菲洛的故事。从封面看会让人感觉这是一本漫画书。
但是,打开后让我大吃一惊,它以第一人称的语言,仿佛在正面与你对话,让你跟随着他的脚步,跟随他一起去探索数学的世界。书里面的插图也非常生动形象,加上简洁易懂的语言,问答自然、有序。它不像我们普普通通的数学的教学方式,而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孩子们感受到无限的欢乐。书中还运用了很多的反问,使我们对问题产生疑问,让我们慢慢地并对其中的内容感兴趣,抱着一颗疑惑的心,带着自己的问题,慢慢地揭晓,探索其中的奥秘。慢慢地你会感觉仿佛里面的文字能够跳舞,生动活泼。一个个新鲜的问题,油然而生,仿佛作者早就能知道到你脑中所想的,一步步给你详细的解答。对问题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
书中内容比较贴合实际,面积、统计......都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再配合了图片的介绍,更易懂、清楚、有趣。而且还教了我们一些隐藏的数学小技能,而这些小技能也往往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如何运用简单的形式、妙趣的语言、生动的引导使数学变得更有乐趣,更受学生的欢迎,这本书做到了。
对于读书我觉得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真正能从书中汲取一些有趣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这便是读书的乐趣与收获。
让学生的差异性一贯到底
——读《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要蕴藏差异性》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 秦丽华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要突出基础性和过程性,还应关注试题中蕴藏差异性。正视这种差异,就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都能成功的理念的关键所在。然而,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有多大?差异度在什么范围是正常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检测?对于检测的结果我们该如何分析才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读了《小学数学考试命题要蕴藏差异性》这篇文章后,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生的数学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数学教学变得丰富而有趣。我们平时在自己的教学中都是正视这个问题,知道每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因此会有选择地把不同的问题抛给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但到了作业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却没有了课堂上的分别对待,每个学生面对着一样的作业,一样的试卷,叫我们的后进生如何是好?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后,我很赞同作者的这种考试差异性的想法,我们应该让这种差异性一贯到底。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试题可以有选做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试题来做;试题可以有阶梯性,也就是在一个大试题中,还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小题,这样不仅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强知识的覆盖面、更全面地测查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当然在试题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一些改革,比如我们在数学试题的表述及试卷的编制方面应该可以做一些改革,让试卷更凸显其人文性。
(1)卷名的变换。可将“数学试卷”名称改为“数学乐园”,再配上美丽的图片,激起学生答题的欲望、兴趣。让学生轻松地漫步在数学乐园中,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2)题名的变式。将过去呆板枯燥的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试题名,用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做试题名。如选择题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判断题改为“仔细推敲、认真辨析”;计算题改为“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应用题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等。
(3)卷末的变化。用黑体加粗的字体写出“恭喜你全部完成,别忘了仔细检查哟!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给学生以情感上的关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鸡娃妈妈的所感所悟
洛阳中心小学 邵凌琰
在育儿界,龙应台应该算是一位比较著名的妈妈,有大量忠实粉丝。我读了众多的书,但竟然第一次读到她的书,就像是写日记,把孩子的日常和妈妈的日常娓娓道来,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却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龙应台的想法,态度和观念。
这本书就像生活札记,内容平淡质朴,像是妈妈一个人自言自语的碎碎念。就单纯育儿来说,指导性谈不上,但可以从别人的所见所遇所感中窥探出带孩子的艰辛与不易。也正因为这样的平凡,普通的读者才能从这本书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琐碎,那些“一地鸡毛”与熊孩子们“斗智斗勇”的悲壮故事。当然,妈妈并没有觉得这些事是烦心事,纵使被暂时羁绊住了脚,也能从其中找到很多乐趣,而这种乐趣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就发出了如书名般的感慨:“孩子你慢慢来!”
最近,因为觉得时光易逝,孩子的成长时间不可逆,便加入了好几个鸡娃群,希望寻找一些更高效的学习之路。进群之后,才发现里面的家长果真如同打了鸡血般的,每天除了刷题就是鸡娃,大家共同的终极目标就是考取国内一流大学,当然抢先一步是“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仿佛只有小学是最黄金的六年,其他“中考”、“高考”的成功都押注在这个黄金六年上,如果在这六年没有将英语、数学搞定,似乎到了中学就再也不可能翻得了身了,因为强者有强者的生存法则,只会更强;而弱者如果本身弱,并且没有笨鸟先飞的话,只会越拉越远。是啊,在这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育儿鸡娃群里,忧心重重,焦虑万分,而一直坚持让孩子享受“顺其自然”的我当然插不上嘴,更是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为了保留住心中最后的一丝坚持,我还是默默地退出了那些鸡娃群……
我才进了一两个这样的群,但全国这样的群千千万,那些家长们相必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必孩子在他们的悉心教育之下,不是金钢蛙,也是牛蛙。当退群之后,我默默地看了这本《孩子你慢慢来》,又跟着作者一起回忆起孩子曾经的幼儿阶段,0-6岁的育儿主流中几乎都是“爱和成长”,然后到了进入小学后,铺天盖地的传统思维,应试教育,超前学习,奥数阅读英语等等一下子冲垮了前六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育儿观,真不知道是家长的不幸?还是孩子们的不幸?如果大家都希望能通过鸡娃跳脱固有的阶层,那么谁又只能无情地被踩在脚底下呢?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纵使再鸡娃,再鸡血,能出成就的总还是那些极少数的孩子,那些跟风攀比花钱学习打鸡血激娃的家长们,注定大部分依旧平庸,这个是无法跳脱的死循环。很多家长会想说:“你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和孩子行不行呢?”试,还有50%的机会;不试,那就是100%的失败了。何况每个家长都百分之一千地相信自己家的孩子不比别人家的差。是啊,作者在书中也声讨和质疑过台湾教育作业多的状况,至今,这种情况依旧未有减少,鸡娃群的家长们恨不得孩子一天24小时都在刷题中快乐度过。可残酷的现实会告诉你:成功只有少数,大部分孩子注定是炮灰,不论你甘心或者不甘心,这个现实必须得接受并且承认。而那些花了大钱收获无法成正比的家长和孩子,将来的心境又该如何调整和梳理呢?学了总比没学好,这种观念应该是很多家长的想法,比不了牛娃们,超越一些普通娃还是很轻松的嘛~对此,我不敢下结论。然而,家长的焦虑是会传染的,如果传染到孩子身上,必然得不尝失。
看完《孩子你慢慢来》让我很平静,让我很宽心,细细思考着自己将来如何引领孩子?三流父母当保姆,二流父母当教练,一流父母当榜样。学习的道路有很多,有个好心态是所有一切的基础,而这种好心态更是能传染到孩子,让他在求学之路上同样坦淡,心无旁骛。
鸡娃不适合我,我舍不得给孩子打鸡血。如果注定无法鲤鱼跃龙门,与其焦虑哀怨想尽办法跻身高一阶层,还不如心甘情愿当个快乐幸福的社会底层,自食其力,勤奋知足。
孩子,你慢慢来!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中享受职业的幸福
----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王振方
看朱永新老师的这本书,心里怀着较大的疑惑,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理想的校长,甚至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这几个点,作为一个一线工作的教师几乎都是遥不可及,朱老师的心中是怎样的呢?
理想的学校是社会问题,理想的校长是教育行政部门考虑的,理想的学生和父母更是千人万面,不是由尔等可以掌控。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人教育些微影响学生和父母,但不足以影响学校、社会。我想我们更多的精力应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朱老师书中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非常尊重同事、领导、善于调动帮助其成长的各个因素;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一共九个方面。我们可以简单的以这九个词概括:有理想、有追求、善于合作、尊重他人、充满爱心、追求创新、善于学习、有责任、好坚持。
我能够成为教师,曾经是家庭的骄傲,因为1986年录取中等师范学校,就能够跳出农门,由农村户口转入居民户口。而那时的居民户口是很多百姓遥望的东西。
我的一些亲戚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教师多年执教中形成的,其他职业不具有的。我还听过一位学者说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教师。
今天我是一名教师而荣幸,因为教师职业给予我的,和我对教育事业的付出,是其他职业不能企及的。但是我却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中做平衡,成为一名最好的老师,拥有着最好的学生,可是教育的现实常常让我挫败,职业的倦怠常常让我逐渐迷失方向,家庭的负担、考试升职的压力、繁忙的工作等琐事之中常给我的生活带来疲惫和抱怨。
据有关数据显示,教师职业倦怠在所有职业中居高不下。我和同事们经常交流,拥有信念、责任感,学会调节和平衡是解决职业倦怠最有用的方法。朱老师在书中强调的理想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信念。看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平衡压力抵抗挫折是做一名理想教师的思想前提。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我们才能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
读《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谢荣贵
其实,每位教师都期望成为优秀教师,任勇老师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走向优秀的道路。
在这本书里,任勇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名师特征的研究,亲切地告诉读者,你能成为最好的教师!道路就在眼前:主动学习,不断地将学习的收获运用于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并在实践、科研中反思,通过反思改进和提升,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逐步接近最优的教育。
我不禁在问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我能吗?作为小学数学老师的我,在平时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用自己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课,高高兴兴地下课;在课余时间里,和学生一起谈心;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相处……无论如何我都没有忘了自己是谁?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迷失自己,我告诉自己时刻要记得我从哪里来?心中曾有着怎样的梦想?不能轻易投降,更不能放弃,因为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努力追求的是什么? 在书中,任勇分享了他的“育己”之道:天天学习,天天进步;终身学习,终身受益;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在任勇看来,教育科研使他由一名普通的师专生成为一名特级教师。其实,教育科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难懂。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从教学的细节做起。研究对象可以是我们的学生、班级乃至所教的年级、所在的学校;研究的内容,可以是一次备课、一次讲课、一次作业批改、一道题、一次测验。教师的工作具有典型的实践性,为了提升实践和超越经验,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
只要踏踏实实地沉下去,只要经得起教育探索的艰辛,每天都优于昨天的自己,一路坚持不懈,平凡的教师也能一点点地走向优秀,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洛阳中心小学 李倩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受颇深,书中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事例,加以精辟的分析,无不充满了教育的智慧,令我获益匪浅;同时,作为一名才走上讲台没一年的教师,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仍需继续努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首先,要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哪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个个都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呢?是的,作为老师,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有好的出发的点,都是想让学生学好,考好,有一个好前途。但是,正是我们有这样无私的爱,才使得我们大多数老师,经常打着爱的旗号,站在教育的高度,一味的批评,指责,教育学生。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很多学生往往与我们对着干,让我们身心俱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不会去爱。我们爱学生,要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我们要放下身段,弯下腰,去倾听学生的内心的声音,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懂得宽容,宽容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思想意识尚未成熟,更是犯错误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对待学生的错误更应保持宽容的态度,以宽容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并能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及时纠正。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并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探究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我觉得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要提高自己学科性的知识,更要学习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提高管理学生的能力。
引导探索 启迪学生智慧
-----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尤玲琦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只有通过深入的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将数学课“讲活”、“讲懂”、“ 讲深”。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应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并逐渐掌握内在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形成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获取多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从而“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基本知识的掌握是途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获取才是最终目的。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活动,一种经历,一个过程,活动和过程是不能告诉的,只能参与和体验。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书本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醒目的格言:“做过的,浃髓沦肌。”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高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一、 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更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力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学生的思考有一点作用。
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