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味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01 |
向孩子学习,从理论走向实践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 李彩芳
向孩子学习,是一本教育书籍。这是由受国务院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编著,被朱永新教授特别推荐家长、教师广为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共八章,主要从社会发展的挑战、成人与孩子代际的冲突、家庭与学校教育立足点以及向孩子学习的观念、原则、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引导读者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技术,提高教育艺术。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家长或老师,都应怀揣着“大人可以化孩子,孩子可以化大人的”双向社会化教育观,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平等的位置上,适应时代的变化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能包容和接纳孩子小毛病,挖掘与欣赏孩子的优点,给孩子提供自主的空间,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沐浴在自信、自尊的阳光里健康成长。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教育行为。从接收理论转化为成人行为是一个质跃过程,无论过程有多么痛苦,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们都要努力的蜕化。自从本学期接手教学一年级起,八岁孩子的身上也能发掘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开学第一周午饭时,一女孩小心翼翼地向我邀请“老师,你能到我家去做客吗?”看着孩子布满希冀的目光,我回复“好啊,等老师空的时候吧。”“老师,我家要过戴溪大桥,我家隔壁是个洗车店,我家是黄色木门的那个,如果大门不开你可以从后门进。”好像怕我反悔,你都不用问就把连路线给你交待清楚了,我被女孩的热情好客感动着。2.带着孩子们去恐龙园社会实践,走在行人川流不息的大道上,班上一男孩看到前面有人随手扔垃圾,主动问我:“老师,我把那个垃圾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你等下我好吗?” 没有被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同化,保持一颗纯净、热情、向善的童心,当时我这样思量着,并用大拇指按着男孩的额头无声地表扬着。3.前段时间外出学习三天,进班后受到孩子们语言骚扰“老师,你这次怎么出差这么长时间?”“老师,你终于回来了。”“老师,我好想你啊!”简单的话表述的强烈的感情,如果成人有时能像孩子这样直接表达,也许能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在向成人传递的某种重要的信息,只要你有心留意,细细体味,就能从中收获多多。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的重大变革,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幸福之路。愿所有家长与教师都能认识这一点,并且坚持付诸行动,相信你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
名人名言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02 |
去伪存真 以学生为主体性
——读《静悄悄的革命》 费双
一本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虽说平时也爱读些书,但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对于我来说是确实陌生的。但当我在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时,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阐述的许多教育实例及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不仅是作者和翻译者的希望,更是我校开展读这本书的目的。
在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的第1小节《关于“主体性”的神话》里佐藤学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
一、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
佐藤学先生提出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但不能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通过这种多样性和固有性的表现,能够给每天在教室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启示。
通过解读教室里发生的小事情的大意义,试图提示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主体性”神话
1.教学是由“学生”、 “教师”、“教材”、 “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让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在世界各国中是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
三、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1.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2.现实“主体性”的意思可以说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
3.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4.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学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 “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书名《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
名人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03 |
教育就一个字“爱”
《我的教育故事》读后感 钱燕芳
《我的教育故事》是于永正先生的遗作,打开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他对教学艺术的追寻,他与病魔做斗争的乐观,让我感慨时光不再,斯人已逝,他的这本书是他用尽全身气力在尘世的夜空中留下的璀璨光芒。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则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于老师这样说,同时也这样做,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军营去参观,到田野去秋游,到河边去钓鱼,他带学生看桃花,赏菊花。他建议班主任在一个学期里要设计一次校外活动,设计较多的校内小活动,比如: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书法比赛、体育活动等等。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于永正老师说,他的教育不空虚,因为他有情,他的情无处不在。他总是蹲下来看学生,对学生格外尊重,他把学生当作朋友,无论在课堂,还是其他场合,他与学生“平等对话”。无论是对问题生、特长生还是留级生,他都给予同样的关爱,让他们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想,一个老师最厉害的功夫不是把学生都塑造成一个样子,而是让学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生命里如果没有尊重,那将活得多么卑微。而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成人的我们,需要真正去接近、去倾听、去承认。像于老师那样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走路;他对“差生”格外青睐,坚信“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
其实,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学科教育都应该基于儿童之上,如果脱离了儿童的概念,就会让教育流于形式,陷入虚无,缺少了教育的幸福和灵动。教育应该培养和谐幸福的人,而不仅仅是片面强调成长的某个维度,应该是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全面教育。儿童阶段对于人的一生都是重要的阶段,儿童时期的经历会如影随形,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当下,儿童的价值被遮蔽,在社会的快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强调结果重于过程,强调物质重于精神,强调即时重于积累,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被社会潮流裹挟,在学校,他们被习题、分数、考试羁绊,在社会,他们被补课班、特长班圈养,他们是家长炫耀的谈资,他们是竞争的牺牲品。他们宝贵的童年和青春就在苍白中被无辜地剥夺和虚妄地度过了。童年的消逝应该被找回来了。
夏丏尊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先生深情地爱着教育、爱着学生,终身修炼,用自己的人格滋养了他那园中每一朵花、每一枝草,如此他的生命也明媚起来。
?????????????????????????????????????????????????
名人名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04 |
说话要有艺术
──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 臧婧
假期中拜读了汤姆.G.吉诺特博士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书中为老师提供了许多与学生有效交流、正确沟通的方法和途径。简单直白的案例,让我一口气读了很久,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意识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真正的老师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看到这里,我深受启发。尤其看到“最差师表”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里面的情节似曾相似的感觉。书中讲到,有位老师对孩子说:“***,你在等什么?等我邀请你坐下吗?你为什么总是最后一个坐下?你是不是生性迟钝?难道是有人让你这么做吗?”这样的话专横而且带侮辱,会引起孩子的仇恨和报复的愿望。记得我有一次也是很生气的对一位小朋友说“***,你怎么还在讲话,没有听到老师说要上课了吗?你的小耳朵有没有听到”听完我的话,孩子们都笑了,还说“**的耳朵没有带!”原来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给孩子心理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联想到以往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时意识到,是时候作出某种改变了,不能将训话作为一个必要的手段,不能想当然地对学生灌输大堆大道理,不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了就不是好孩子了,也不能将学生作出保证的行为当成是改过的凭证。想起以前自己,偶尔也会将一件小事夸张化,以为可以杀鸡警猴,谁知成了反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只会暂时的收敛一些不好的行为,过后不久便会遗忘,那么,这种惩戒性的手段已经证明不是最好的方法。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主动地了解当事人的状况,并亲自给予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学生才不会继续无理取闹。在这里,我了解到,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正如书中所说那样,“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喜欢和信任,他人的鼓励,支持,加油和风趣,还需要自己去开拓,实验才能取得成就。”其中,还谈到一个核心的事实:“学习的过程不仅总是现在时的,而且总是个别的具体的。”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教施材”有点类似。联合时间上的处理,就显得更全面和有效果。
书中还谈到表扬的艺术,评价式的表扬是有害的,赞赏式的表扬是有意的。评判式的表扬只能引起孩子的焦虑、依赖和自卫。我们应当对孩子表达我们对他的努力、帮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悦和赞赏,然后由孩子本人自己做出判断。原来表扬有两种,可以分为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回想自己平时,也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才知道这些都是评判性的表扬,都是无益的,这意味会回答问题的学生是聪明的、好的,那么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就是笨的、差的。所以,今后在表扬的时候,我们也要动动脑筋,应该尽量避免评价式的表扬。只需要面对现实,面对孩子如花的笑脸!
《老师怎样和孩子说话》用一个个简单真实并不煽情的小故事告诉了我们实际中遇到问题时如何与学生说话的技巧,细致实用,作者在每个例子后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时会展示另一种说话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有时则向我们实录一段最常见的师生对话。其中有很多好的见解和方法,让我感受了语言沟通技巧的独特魅力,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语言,激励我从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
05 |
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读《现场与背后》 马丽红
《现场与背后》是贲友林老师第二本出版的书。细细阅读,书中记录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瞬间, 智慧灵动的课堂现场,让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产生一种不满现状的动力。更让我欣喜的是,听贲老师娓娓道来精彩现场背后的深入思考,让我有机会领略教育大家的心路历程,为我们在每天普通繁琐的探索之路上点亮心灯。
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贲友林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学生在课堂中尽情生长向上。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成为学生舒展生命的一片天地。此时,我的内心无比向往,贲老师是如何践行思考的呢?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这样的课堂变革我们应如何更好的实施呢?在书中给予我满意的答案,收获满满。
一、从学生的想法中,寻求与学生沟通的话语方式,探求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水平。
回顾自己的课堂,为什么学生一坛死水,毫无活力?事实上,不少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话,是“自言自语”,学生是听不懂听不明白的,但教师浑然不知,还是在喋喋不休。三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如何交流算理?学生有如下的想法:生1:8份中的3份加8份中的2份,就是8份中的5份。8份中的3份,减8份中的2份,就是8份中的1份。生2:假设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8份,先取走3份,再取走2份,3+2=5,就是取走了8份中的5份。假设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8份,先取出中的3份,再取走取出的3份中的2份,3-2=1,还剩1份,就是8份中的一份。三年级学生还未学习分数单位,所以他们还不能用五年级的方式解释算理,显然以上学生的想法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对算理的解释。读懂了学生的想法,跟学生的沟通在同一层次上,课堂更加和谐。
二、会说有“因”。
学生在课堂中有思考、有交流、有互动,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中的到绽放。如何让学生会说、愿说?贲老师也有不少秘诀,在书中倾囊相授。贲老师认为,静心倾听,听清了,听进了,才能思考,才有讲的由头。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策略有:组织学生在听后复述;在听后表达不同意见;在听后作评论;在几位学生表达想法后进行比较。比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再讲一遍:“他刚才讲的什么?”由此让困难学生获得复述表现、成功表达的机会,也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进入思考状态。让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大家来说说看,他讲得怎么样?”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评价、比较鉴别,对别人的见解、学习行为进行评议。课中,可以使用鼓掌这样的交流互动响应方式。在课堂交流中,适当控制“强势”学生,不让他们“霸占”课堂过多的表达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思考表达的乐趣。教师也要抑制讲的冲动,有时可故意停下来,把机会让给学生。
现实中的理想课堂,永远在追寻过程中,贲老师以先行者的姿态展开探索,让我们发现了课堂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
名人名言
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习近平
06 |
有教无真学,无解见真知
——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有感 曹海荣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我也想成为一名像桥本武老师这样的全世界都想上你的课的好老师。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这是一辈子的梦想。打开书开始阅读,它的每一个文字都在和你说话。虽说,这是一本国语教材类的书,但是,书中的思想,也让我在数学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思考。
“我不要标准答案,只要你们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想法,并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笔记里。”桥本武对学生们说。而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了他的评分标准之中,不论赞成还是反对,有无文采,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就是满分。所以,学生们在《银汤匙》笔记里留下的,实际上是与主人公一起成长的最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记录,但又远不止这些。
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一直在跟孩子们提倡课堂随意说、大胆说、说错无事的口号,但跟桥本武老师比较起来,我真正欠缺的是用这句话带给孩子的行动,为此,我将对未来的课堂增加更多的实际行动。
例如:《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这一节课,我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认识这三个角。首先给出直角的认知后,就让孩子们分组在教室里去研究和进一步认知直角,发现身边的直角,对比身边的直角,然后自己做出总结,得出所有的直角都是相等的这一知识点。接着,让孩子们再在探究直角的过程中找出不同于直角的另外两种角,去和直角对比总结,进一步发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特点。而我,就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孩子的辅助者,帮助总结归纳,提出不同观点,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予批评和否定,给与更多的肯定与表扬。我要追寻有“教”无真“学”,无“解”见真“知”的教学课堂氛围,同时,在课后的练习中,也给与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与表达,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我想,未来,我也会有有让大家都想上的课,为此,我努力,我探索,我实践,我改进。
?????????????????????????????????????????????????
07 |
坚定不移,扎实有序推进素质教育
----读《素质教育若干认识问题》有感 戴 鸿
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教授,原是一名清华大学教授,是我景仰已久的资深教育家。假期,再次读《素质教育若干认识问题》一书,给我的启发很大。王教授高屋建瓴,以深广而独到的视角,旁征博引,将全国的教育形势深藏于心,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国内外教育形势与许多鲜活的教育案例融于一体,对如何有序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剖析。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如此泰斗级专家面前,感受到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他是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亦庄亦谐、纹丝不乱,他用他的生活经验让我们感悟着,思索着。他告诉我们:“我到农民家中,吃着农家的鸡肉,特别香特别有滋味,农民跟我解释原因:你们城里的鸡鸭是圈养的,我们乡下农民的鸡鸭,是山养的,你说能一样吗?同样的道理,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圈养的,几乎没有山养过,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吗?”
他是一位智者。化枯燥为生动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被他用幽默的语言呈现出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有见地的教学理念的适时呈现,让人惊叹,折服。“学生是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是一桶水的理论早已过时,老师应该是自来水是长流水,而现在的老师,应该教学生找水,找水的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是主动长久起作用的”。“我们老师要向农民学习,农民站在田头上,一看庄稼长得不好,从来没有埋怨庄稼的,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今年地为什么没种好,明年如何改进。”
他是一位善者,一再告诉我们“要善待差生,学习不好的同学本身有很大的压力,抬不起头来,老师要讽刺挖苦,如同雪上加霜,老师要给予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目光投向他们,微笑多洒向他们。微笑投给优秀生,如同锦上添花,微笑投给差生,如同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固然轻松而美丽,但雪中送炭更为紧迫更为重要。”
他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总结到实际举例,他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青年一代,作为担负着培养中国未来花朵重任的我们读书及教学生读书的重要性,不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他勉励着我们作为教师,要具有比黄金更珍贵的真诚,比大海更广阔的包容。作为孩子们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要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十六年,看孩子六十年;他提醒着我们做一名几十名孩子导航者的班主任,必须具有平面镜意识:全面关注孩子,公平公正;放大镜意识:赏识学生,放大优点;显微镜意识:关注学生细节,加强细致工作;望远镜意识:注重学生长远发展;三菱镜意识:鼓励培养创新意识;他也告戒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教育思想领导者的校长要铭记:管校要关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
王教授《素质教育若干认识问题》一书,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有爱,就有一切,让所有的真善美化作爱洒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