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变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养成思考的习惯,让自己从书籍中获得的成长记录跃然纸上,既可以作为一份文字记录,又可以从中窥见心智的成长。
英语,阅读是金
——读《我爱自然拼读法》有感
朱轶倩
自然拼读这个名词对于我而言并不陌生。自从在《我的第一本亲子英语书》中,第一次接触到它,就为它的魅力所吸引。接着在市教研员黄小燕及区教研员刘丽华老师的引荐下,我校加入了由刘惠仁教授的英语课外阅读课题组。在多次参加研究共同体活动之后,我对自然拼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直到上学期,我校三年级英语学科组大胆在教学中开展自然拼读教学,并以《丽声拼读绘本1》为载体加以进行巩固。
一学期下来,学科组的老师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前进,有过挫折,有过彷徨。但大家一起相互鼓励,坚持期初制定的计划实施。我们惊喜地看到,较以往的学生而言,这届学生见了生词更加敢读,记忆单词的整体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这次是自然拼读带来的福音。然后下学期的自然拼读教学如何进一步推进?大家心中都没有底。寒假读了《我爱自然拼读法》,给予了我一些启示。
书中详细介绍了自然拼读十大黄金法则。相较以前我所了解一些零星琐碎的规则,经过此书的梳理,我变得豁然开朗。原来还有这些多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生词。可以这样说掌握了自然拼读十大黄金法则,就犹如获取了英语单词的发音密码。在许多单词中发现固定的发音规则之后,记单词就变得非常轻松,还能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完全打通记忆单词的任督二脉。多而达到“看见单词就会念——会念就会拼——会拼就好记”的良性循环之中。在上学期学生已经按字母表顺序学习了音形对应的关系,并能对简单的CVC结构单词进行解码。在接下来的一学期中,我将带着学生们按字母表顺序的26个字母发音进一步学习巩固,用解码技能来认读单词,进行音素听力训练,练习拼写单词,读完整句子等,进一步提升运用技能。
如果说自然拼读是开启英语阅读大门的钥匙,那么英语阅读是拼读能力日臻成熟的催化剂。阅读使自然拼读的练习不再枯燥,而成为了有血有肉、有活力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构架,让孩子能够将知识进行活动。本学期仍将引入《丽声拼读绘本2》,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巩固,找到获得感。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意义,能理解,流畅地读,这个学期我还想在教学中进行视觉词的教学。视觉词是无需解码,一看到便能读出的一类词,它由连接实义词构成文本的功能词构成,这些词不能通过图片来学习。但在任何的文本中视觉词都占到了50%~75%。它包括人代词、介词、连词、动词等。为了保障阅读的顺畅性,视觉词学习和自然拼读同等重要。我将根据三下教材和拼读绘本2梳理出视觉词,每单元学习4个视觉词。
聚焦绘本教学,实现意趣生成
——阅读小学教学设计2018年第2期读书笔记
陈敏
笔者提出: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聚焦”和“互动”是提升绘本教学效率、发挥绘本阅读价值的重要方法。笔者基于E+互动平台,以绘本“I like me”的教学为例,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聚焦”和“互动”的视角,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析。读后有以下收获:
一、聚焦为本,从阅读到意境悦读。
在绘本教学中,聚焦绘本的图片、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带领学生感受绘本阅读的乐趣、绘本语言的美好、绘本情感的雅致,对于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和综合语言能力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聚焦过程,从活动到意义互动。
如果把儿童绘本比作一座座校花园,绘本教学的牡蛎就是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其美、体验其乐。花园里的花瓣和花朵就是语言中的单词和句子,绘本的教学不是要撕下花瓣、摘下花朵带回家。离开了花园的换班和花朵,失去的是生命的活力和美的感染力。因此,绘本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单词和句型的实际和操练,而在于通过有意义的绘本阅读和理解活动,引导学生给予绘本进行有意义的互动,让学习在绘本阅读中自然发生,让生命在意义互动中自然生长。
三、聚焦输出,从学生到意趣生成。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核实的语境下,以多种方式让目标词句自然浮现,通过积累有意义的输入,诱发引导学生自愿输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分享活动基于学生学情,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面广。互动时,学生通过聆听同伴的观点,比较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语言的自然内化,绘本阅读变得十分有意义。丰富的语言重构活动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语料,激发他们积极表达、大胆分享,让绘本教学更有意思。
儿童文化是创造的文化,儿童世界就是创造的世界。英语绘本阅读和学习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家园,阅读绘本后的写一写、画一画、涂一涂、想一想、做一做等输出活动,更可以成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丽声英语绘本内容让学生自创绘本,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
读《教有所思》有感
陆英
每个教师都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教有所思》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的成功来源于他的人格魅力。书中谈到的一个个成功的优秀教师,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具备的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也正是成功的老师需要具备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中有篇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给了我深刻的启发。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年轻。童心真是不错,做老师岂能没有童心,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过是充足的睡眠和偶尔的娱乐而已,真正的教育,是孩子离开学校后,什么都不记得了,除了养成的习惯。
做大人做久了,我们忘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曾经也有那么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其实,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和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不要深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不懂装懂,因为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相信学生犯错误的合理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我们的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书笔记
潘雪娇
寒假期间,响应学校“品年味,品家味,品书味”活动的号召,我精心地为自己挑选了几本精神食粮,其中《英语可以这样教》一书令我感触颇深。《英语可以这样教》是江苏常熟一线教师沈丽新的教育札记。作为新老师的我,当初看这本书是带很强烈的功利心的,企图能够从老教师身上能够速成地掌握教学课堂的一些技巧。然后当我深入阅读,随着沈老师娓娓讲述自己课堂里发生的各种事件和她的教学积累与反思。我猛然发现,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如何教学,隐藏的更大的财富是学会何为人师。沈老师用温润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而又充满激情的课堂,让刚刚从事教学事业的我突然有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感动着,激动着。哦,原来英语也可以这样教,原来英语教学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曼妙。
印象最深的是《“我”很重要》这篇教育札记,沈老师在新学期伊始,并没有并没有急于教学进度的推进,而是挑了篇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朗读给孩子听。其中有段文字写的很好: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对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是的,在沈老师抒情的朗读中,孩子们极为动容,沈老师形象描述道:几双总是在课堂上神色黯然的双眸也明亮了起来。其实我想说的是,读到这段文字,我的血液也在沸腾,我也在不由自主地反思,面对这样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我该如何倾心待之。他们都很重要,他们都不该只是声音的模仿着,他们也不该只是知识的容器,他们很重要,他们很独特。作为新老师的我,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如何做到不辜负每一颗心灵。很快,我在沈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答案。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英语教师。教师说的是作为人师的治教态度,要授以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想学生。
而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有面对学生的专业姿态。课堂是生命生长,智慧生长的地方,是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地方。作为一个英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要时刻站在儿童立场,时刻规划好自己的教学,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时候反思自己的教学。让温情在课堂弥漫,让家常课亦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让读书成为世界上最好玩最幸福的一件事。沈老师讲述了很多教学技巧,传授了很多教学经验与反思,大有裨益。而从中最大的领悟就是教书要用心,教书要动情。从札记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沈老师是个用心教书,严谨治教的人。这是最值得我尊敬的地方,也是我最要学习的地方。教师吃的是良心饭,只有我们兢兢业业,用心教学,才能让年轻的生命丰盈,让稚嫩的心灵充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聆听世界的声音。
《英语可以这样教》可以说是我执教生涯看的第一本教学札记,初入教门的我,可能看事看物,略写浅薄。或许过几年会又有另一番见解。但此刻的我想说,这本书对于萌新的我来说,犹如执教路上的一盏明灯,沈老师的治教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对英语教学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教学更加慎重,严谨。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吴梦迪
哲人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法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地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教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里,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