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新氛围的营造
如何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独特作用,交给孩子们打开“艺术王国”的金钥匙是我思考很久的问题。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实践中,通过“把握儿童个性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的教学改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
一、 利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获得艺术感受
在执教《叶子片片》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树叶的写生变化,使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我制作了课件,通过播放几张树叶写生变化的作品进行直观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自己手中采集的掌状形、扇形、卵形、心形等树叶;然后欣赏屏幕上出现的各种变形后色彩鲜艳、漂亮的树叶。我仔细分析树叶写生变化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采集的树叶进行写生变化,同时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引入到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他们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动听的乐曲,具体的形象,视听结合使学生们脑海中形成了强烈的印象,手中的树叶不再是绿色、红色的了,它有千变万化的色彩;树叶不再是椭圆形、扇形等,它有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形完以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设计变化的树叶用剪刀剪下,贴在黑板上老师预先画好的两棵带有装饰色彩的大树上。刚贴十几张,好多同学就在下面说:“真好看”,“真美”。两课树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写生变化的树叶后,大家忍不住欢跳起来,有的说:“这是两棵奇异的树、五彩的树。”有的说:“这是我们梦幻中的童话世界。”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不愿离开他们集体创作的“童话世界。”
用同学们的作品进行美的教育,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
二、 创设特殊艺术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审美想象
我在课堂上通过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特殊的艺术气氛中,接受立体审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执教《三原色、三间色》一课时,我把三个装有少许清水的透明玻璃杯整齐地摆在讲台上。随着叮咚的滴水声我将红、黄、蓝这三种颜色分别滴入装有清水的透明玻璃杯内,鲜艳而透明的颜色在水中扩散着,吸引着每个孩子的视线。啊!红、黄、蓝,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轻声说道。接着我又在红色中加入黄色,随着两色比例逐渐变化,杯内相继出现黄橙、橙、红橙,然后我分别将黄色倒入蓝色中,红色倒入蓝色中,用这种带有魔术意味的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帮助学生们掌握了三间色的调配方法。
接着,我发给孩子们一人一张纸,要求他们在纸上填满三原色、三间色,然后用这张纸来做喜欢的东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有的做了孔雀,有的做了花篮、灯笼、风车、衣服、鲜花、家具等等,我让他们把自己做的东西挂在小黑板上,一幅幅具有现代感的立体作品展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感受着通过自己劳动而带来的欢乐。调色练习这堂课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三、 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激发创作热情
通过前一段的学习,孩子们受到一个又一个新的、美的刺激情绪高昂,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一些绘画手段.执教完了三原色、三间色的调色练习,接下来我安排了一堂写生与想象相结合的课。上课了,我请同学们在颜色盒里拿出自己喜欢的几种颜色来(至少四种),不一会儿,每名同学都找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接着我叫他们观察我,要求从头开始认真观察,他们带着疑惑的眼睛看着我,带着好奇心仔细地观察着我。过了一会儿我在黑板上出示“画仇老师”的板书,大家热闹起来。有的说:“老师,我不敢画”;有的说:“老师我画丑了怎么办?”有的说:“我选的颜色不好看”等等。我亲切地回答:“用你们最喜欢的颜色大胆地画老师不是很好吗?老师教了你们这么长时间,只有你们才能画得出来。”大家听了我这么一说,都充满自信。我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一组画笑的老师,一组画批作业动作。要求在写生的基础上加环境。同学们听了我的要求便开始创作。全班五十多人认真地观察,大胆而奇特地想象,画出的画面几乎没有重复的。有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的画面和谐富于韵味;有的线条粗而有力;有的添加舞台背景;有的添加野外背景。有的添加办公室、家中背景等等。同学们无拘无束的创作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他们所表现在纸上的已不再是现实中的老师而是他们心中神秘而奇异、斑斓而广阔的艺术世界。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了刺激便会有兴趣,有了兴趣便会有想象,有了想象便会有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