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听“灰色童谣”,叹息之后的思考
“我在马路边,捡到十元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我生气地说了声:叔叔不要脸!”经典儿歌《一分钱》被学生篡改得面目全非。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八九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励志歌曲《真心英雄》也被异化。
“童谣无忌”,却让成年人闻之叹息。“灰色童谣”为何“繁荣”?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儿童诗教学——借我一双童眼
1.童眼解读。
(师范读)
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2:我好像看到广场上有许多水塘,孩子们都在踩水塘呢!
生3:我好像听到踩水的啪啪声,那里还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
师:雨后的广场这么美丽,孩子们都聚到这儿来玩耍了。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做什么呢?
生7:我会和好朋友约好一起打水仗。
生8:我会和小朋友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
生9:我会约好朋友一起去滑滑板车。
师:我也快忍不住想去玩了!那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2.童心悦读。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儿童读。加强儿童诗歌的朗读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强化记忆。因为儿童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精彩的语句绝大多数是诗句,加强朗读,是达到快速识记的有效途径。二是能渲染抒情。很多儿童诗通过反复朗读能逐步渲染出抒情效果。三是有利于诗意的理解。只有再三诵读,才能把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趣、事物理趣渐渐地显露出来。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如,苏教版第三册的《一株紫丁香》讲的是学生把紫丁香栽到教师的窗前,表现了学生赞美教师、热爱教师的一片真情。全诗语言欢快流畅,特别适合朗读,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不需要教师细致的分析,只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主线,即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情感。
(学生举手)
师:有这么多人想读啊!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有一个建议,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你喜欢读哪节,就读哪节!对于你不喜欢的小节可以轻声在心里读,好不好?
(生读)
可以通过表演朗读感悟诗歌:
师:“踮起脚尖儿……”为什么要读得轻轻的呢?
生1:因为踮起脚尖儿走路很轻。
生2:轻轻地走路是为了不打扰老师,给老师一个惊喜。
师:踮起脚尖儿怎么走?谁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那咱们就踮起脚尖儿来读读这一节。
(生表演朗读)
3.童化创作。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克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立了科克儿童诗歌教学法。此教学理论的要点就是“相信儿童能写诗,尽可能使儿童感到写诗是容易的、很愉快的”。因为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有时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所以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每个孩子闪动的灵感,让孩子自主积极地进行儿童诗创作。
如,《鲜花和星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多么美呀!你最喜欢什么呢,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
(出示:我最喜欢____,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
又如,在教学《雨点》后,学生们说想画一画这调皮的小雨点,于是我采用了“读写绘”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先画出来,再创作诗歌。就这样,在他们的笔下,可爱的小雨点诞生了:“雨点落在瀑布里,在瀑布里翻跟斗。”“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玩滑梯。”“雨点落进草丛里,在草丛里躲猫猫。”“雨点落进沙堆里,在沙堆里走迷宫。”学生们在诗句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彰显了自己的诗性,闪动着一颗颗诗心。学生写的这些诗句,虽然还显稚嫩,但这些语言已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里了。他们不仅积累了语言,也积累了美好的情感,总之,儿童诗的教学,既要有“文学味”,也就是要上出诗歌这类文学文体的特质;又要有“孩子气”,就是在教学中要有儿童的视角。教师在课前有梯度的设计,给学生安上了想象的翅膀,串起了想象的珍珠,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达成了共识。
我想,假如有一种儿童诗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教学的奥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儿童诗的润泽,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